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韓國為什麼贏!(遠見雜誌311)

(文章轉貼 遠見311期/韓國 憑什麼贏)
 ----------------
     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地理位置、血緣的接近,台灣與韓國互稱「兄弟之邦」。但是,產業型態高度相似,競爭是必然宿命。2004年韓國人均GDP首度超越台灣後,兩者的差距愈來愈大,韓國已然躋身先進國家時,台灣卻仍然在「亞洲小龍」之列,望塵莫及。

    今年3月26日,韓國首爾市內的COEX會議中心戒備森嚴,數百名穿著螢光綠色制服的警察,在四周包圍守護。因為國際核安高峰會在這裡舉行,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俄國總理普丁等53國國家領導人或代表都到了現場。

    主辦國韓國在世界上的位階再上一級,儼然與歐美中並列世界強國之林。 過去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國際假想敵,一直以韓國為主。但自2004年韓國人均GDP首度超過台灣後,差距拉得愈來愈大。

    預計到2050年,這差距還可能更驚人。根據「金磚四國」一詞創造人歐尼爾(Jim O"neill)在新書《高成長八國》指出,韓國屆時人均GDP將達6.5萬美元,名列世界最富國家群。韓國企畫財政部官員引述亞洲開發銀行的數字更驚人──10萬美元。

    相對之下,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莊朝榮的預估,台灣人均GDP達3、4萬美元後將呈現停滯狀態。到2050年只能看著韓國卻望塵莫及。

    過去十年來,韓國勢力入侵國際,對台灣的威脅愈來愈嚴重。如三星、LG,不但把稱霸世界數十年的學習對象、日本的品牌索尼(SONY)、夏普(SHARP)比下去,而DRAM、面板產業也打趴了台灣。韓國企業簡直成為台灣企業的頭號敵人。

    但另一方面,一般台灣人民卻流行看韓劇、瘋狂用韓國的手機APP、網購韓國服飾化妝品、甚至風靡韓國的流行音樂。韓國產品與流行已成為台灣庶民的好朋友。因此,台灣人出現了「愛恨韓國」兩樣情並存的特殊狀況。

    韓國這幾年在國際上的聲勢更上一層樓,未來成長普遍被各國際機構看好,為什麼?

    驚人的復甦力 二次金融風暴,讓韓國從小聯盟打入大聯盟 事實上,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後,台灣與新加坡在2009年均是負成長,韓國卻能維持正成長,復甦力道強勁。

    回顧歷史,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受創最深,嚴重到國際貨幣基金(IMF)介入協助。反諷的是,今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因出手拯救歐美缺乏銀彈,轉而向韓國求助。

    韓國產業經貿研究院院長宋秉俊分析,1997亞洲金融風暴,韓國進行痛苦的內部改革,金融體系、企業財務愈來愈健全。2008年再次發生全球金融風暴時,當先進國家景氣低迷,無力擴張時,反而成為讓韓國企業擴大發展的契機。

    「兩次金融風暴造就了今天的韓國,愈挫愈勇,」不少專家這樣分析。

    目標明確:企業國際化,國家在國際社會成為要角 儘管韓國境內也有貧富差距、大財團壟斷多數資源、與政黨政治 鬥爭等問題,但國家的整體方向是清楚明確的,那就是企業的國際化,以及國家在國際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幾年來,韓國成為頻頻在國際發聲的國家。許多重大的國際會議在韓國召開,2010年舉世矚目的 G20會議,在首爾舉行,2012年國際核安會議也在首爾。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是韓國人;美籍韓裔國際開發兼公共衛生專家金墉,4月16日甫當選新任世界銀行總裁。

    從國際地位來看,過去韓國和台灣屬於同個陣營,世界競爭中同屬二軍的「小聯盟」;現在,韓國已經和日本在同一個陣營,有如一軍「大聯盟」。韓國早不把台灣看做主要競爭對手,而是找上日本單挑。

    近年來,韓國的國際聲勢逐步凌駕日本,家電、大品牌、汽車、部分電子產品、流行音樂……,一個個超越了日本。 2011年,仁川機場的出入境人次超過3000萬,轉機人數達566萬人,首度超過向來擔任東北亞航空樞紐的日本成田機場。但六年前,成田機場轉機人數還是仁川機場的二倍。

    長期以來,韓國從日本進口大量的零組件和材料,對日貿易赤字很高。然而,2011年1~11月,受日本大地震及日圓貶值影響,韓國對日本出口成長41%,是20年來的最大漲幅。

    多年前,一位三星主管說出要超越日本索尼的目標時,成為國際笑話。現在,三星在液晶電視領域早已是全球第一品牌,遠遠超過索尼。以今年為例,三星全球出貨目標超過4000萬台,索尼則不到2000萬台。

    因為擁有強大的半導體、顯示器零組件技術優勢,三星電視及LG家電聲勢追過家電霸主日本,三星的平面顯示器電視2006年取代索尼成為世界第一,蟬聯寶座至今,全球市占維持22%。索尼已連續八年虧損。

    民族性格加上天時地利,讓韓國一路向前。韓國產業經貿研究院主力產業Team長趙分析,日韓在國際上激烈競爭,日本企業做決策要經過很長時間,韓國企業決策快速,就算出錯,修正也快速。

    例如在印度市場,日本廠商一定先縝密研究再設工廠,初期產量只有5萬、10萬,但韓國很快就設工廠,一設就是30萬台。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副所長呂曜志表示:「韓國進行國際化,敢拚敢衝敢學,搞大破大立,台灣的速度根本追不上。」

    2011年,韓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七大出口國,同時是世界第八個出口超過5000億美元、貿易總額第九個破1兆美元的國家。

    包括船舶、半導體、液晶面板及智慧型手機,韓國的出口金額均名列全球第一。汽車、石化、鋼鐵、機械、紡織等產業也頗強。

    從港口的規模可以一窺貿易的繁榮程度。2011年,韓國最大、世界第五大的釜山港,標準貨櫃(20×40呎)年吞吐量首度超過1500萬箱。高雄港的標準貨櫃則才971萬箱而已。

    轟動國際的協議 歐韓、美韓FTA簽訂,嚴重衝擊台灣 Gartner半導體產業分析師王哲宏多年來與韓國幾個大企業有第一手往來經驗,深有所感的說:「不過三、四年間,韓國人變得很有自信,企業會從全球競爭的高度來看,鎖定美日為競爭對手。」

    韓國連在一些看似微小事情上的表現,都在在顯示這個國家生機蓬勃的氣勢。 韓國產品躍升為全球頂尖品牌,三星的電視機在北美地區,平均3秒賣出一台,得到「3秒電視」的稱號。

    超高公寓是財富的象徵,全球前十名超高公寓中,韓國包辦了五個,最高的在首爾的鬥山,超過300公尺、70多層樓。

    韓國近來在國際上的大動作,以自由貿易協定(FTA)最具代表性。 過去,韓國一直採取關稅保護政策,1990年代,韓國就對外國汽車全面設限。當全球展開FTA談判風潮,韓國進度很慢,在2003年全球已有150個FTA簽署,當時韓國一個也沒有。2004年,韓國與智利簽署FTA,從此韓國開始大膽開放。

    超越新加坡,成亞洲唯一與美歐簽署FTA的國家 最近轟動國際的FTA有兩個,都是韓國簽的。

    2011年7月,歐盟與韓國的FTA生效;2012年3月,美國與韓國的FTA生效。韓國成為亞洲唯一和美國及歐盟簽署FTA的國家,涵蓋韓國貿易金額的22%。亞洲進度最快的新加坡,只和歐盟少許國家簽FTA。

    「這是美國16年來,商業上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國際貿易局指出美韓FTA對美國的重要性。根據美國官方估計,這將增加美國GDP100~120億美元,同時增加對韓出口商品100億美元(約等於台灣全年出口金額)。

    中韓FTA是下一個目標 以成亞洲貿易樞紐

    「歐韓FTA是歐盟與亞洲國家所簽定最具野心的貿易協定,將從此改變歐盟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關係,」歐盟貿易委員卡洛.古契(Karel De Gucht)表示。

    韓國經濟也將因此大幅獲益。根據韓國貿易局的估計,美韓FTA將使韓國GDP增加1個百分點。歐韓FTA將使韓國GDP增加0.56個百分點。

    出口產業有七成與韓國類似的台灣,則會成最大受害者之一。

    以歐盟為例,台灣經濟部國貿局調查,這將對台灣1500項產品、總值52.65億美元(約等於台灣出口總額的一半)造成衝擊。包括紡織、石化、機械、金屬、運輸設備及平面顯示器產品。

    經濟部次長梁國新緊急於2011年6月前往歐洲,爭取歐盟國家與台灣儘快洽簽經濟合作協議(ECA)。

    國外投資會帶動貿易、就業機會,美韓雙方早對彼此有大量投資。2010年,韓國在美國投資51億美元,美國在韓國投資20億美元(表5)。對比之下,當年經濟部投審會核准進台灣的所有FDI為30億美元。韓國接下來的目標是中國。中國主動要求韓國洽談FTA,並於今年2月在北京舉行聽證會的先期步驟。預估中韓FTA將使韓國GDP大增2.72個百分點,幾乎等於韓國目前GDP成長率的一半。

    韓國的企圖心,是想取得亞洲貿易的樞紐地位。 韓國重量級經濟研究機構「三星研究所」預言:「台灣將成為中韓FTA最大的受害者。」

    宋秉俊分析,整體來看,中國是韓國的競爭對手,包括3C、家電、紡織領域,但目前仍是「韓國最好的新朋友」。

    矛盾的台灣心情 企業「挫著等」,消費者對韓國流行熱情不減 當台灣各大產業面臨韓國際競爭挑戰時,另一方面,台灣消費者又吹起新一波哈韓風,連韓國流行音樂都已成功打進台灣與全球市場。

    韓國這個對手近年來變得更加令台灣畏懼,因為韓國幾個主力產業不僅拉大與台灣的距離,甚至已發展出「共伴效應」,像兩、三個颱風撞在一起、彼此拉抬,造成更巨大的風暴。

    呂曜志分析,韓國「以內容產業帶動製造業」,產品行銷搭上韓流便車,把藝人當做國家品牌識別系統的一部分,在國際上取得漂亮成績。

    例如K-POP近年來已取代日本流行音樂,成為亞洲新流行音樂的一環,甚至懷抱成為亞洲流行音樂代表的野心。

    目前成功攻進全球市場的韓國音樂團體,是早期天團「東方神起」三位成員組成的JYJ,平均年齡25歲,179公分高。2003年出道的東方神起,2005年就唱日文歌:《Break Up》,攻上日本音樂排行榜第一名,結果成為日本第一個初期銷售超過20萬張的海外藝人專輯。東方神起在2008年連四首歌上日本排行榜第一名。接下來不少K-POP天團在日本也拿下第一的成績。

    Channel V主持人吳建恆指出,日本很保護音樂版權,不會大量免費宣傳,但韓國利用網路的強大傳播力量,加上本身3C產業發達,促成大眾大量轉載、再傳播,名聲很快就打開。一首歌30 秒的宣傳片,全球在網路上每每點閱100~200萬次。 台灣青少年瘋迷K-POP的程度,更是超過國際一般水準。型男偶像團體CN Blue 2月在台灣辦演唱會,票價1000~5600元,由統一超商獨賣,結果8000張票在開賣13分鐘後就賣完。

    2011年,韓國電視台tvN舉辦「亞洲獵星行動」,在台灣選秀時,共72人參加,最小的12歲,還有一位台大醫學院高材生,邊唱歌跳舞還秀六塊肌。 消費者愛屋及烏 韓國產品愈來愈壯大 陳盈燕,15歲,高一學生,是台灣成績最好的,在決賽拿下第三名。她國二時喜歡上韓劇《流星花園》,喜歡上跳舞,國二、國三偷偷在房間練習,每天又唱又跳1、2個小時,跟著韓國天團「少女時代」的MV學。

    陳盈燕父親陳勤民說,韓國音樂團體來台灣表演,他買了兩場在VIP區、每張5000元的票給女兒。沒想到女兒竟背著家人偷偷去報名「亞洲獵星行動」。看女兒這麼喜歡,決定給她學韓文、歌唱、吉他、戲劇、數學、跳舞,才藝費一個月花2萬以上。反諷的是,因為年輕人喜歡K-POP,連帶增加對韓國產品的好感,讓韓國品牌逐日壯大,使台灣對應廠商頭痛不已。 隨著國際布局成熟,韓國大型財團本身競爭力也愈來愈強大。

    韓國科技「含金量」普遍被新興市場接受。一次,在巴西里約大型3C賣場Nomade中,店員介紹三星的筆電,《遠見》記者「考」他,旁邊那台「Asus」來自哪一國?他回答:「韓國」。

    韓國憑什麼贏?政府企業都強悍,全力朝向世界強權邁進 宋秉俊分析,韓國大企業競爭力有兩個支柱,一是本身體質改善,二是國際化策略,不止大財團,連新創企業也非常國際化。

    企業要改善體質,產業升級、研發升級,是必要的作法,韓國多種技術根基愈扎愈深,在全球居領導地位。以汽車為例,2009年,現代汽車推出全球第一輛天然氣、電池雙動力車,這款車同時是全球第一個使用高效能的鋰聚合物電池。 砸錢做研發,少有國家像韓國這麼捨得。韓國研發占GDP的比例高達3.74%,世界第三高,台灣則是2.9%。

    政府強悍、執行力夠,讓民眾有安全感 根據韓國知識經濟部(管理先進技術研究)的資料,2012年韓國知識經濟部的預算達4500億台幣,研發預算占1∕4,投入零組件素材(110億台幣)、半導體∕顯示器(35億)、軟體(55億)、機器人(31億)、生技∕醫療器材(29億)等。

    韓國大財團投資起來也毫不手軟。在半導體方面,英特爾今年資本支出約新台幣3688億元;三星資本支出約新台幣3880億元,超越英特爾,要在DRAM與NAND晶片大舉擴張,並在晶圓代工領域卡位。台灣台積電今年資本支出約2100億台幣。 韓國不僅企業強悍,連政府也很強悍。

   「韓國政府很強,執行力夠,讓民眾有安全感,」台灣經濟研究院博士何振生分析。 亞洲風暴期間,當時總統金大中政府沒有錢,但就是敢借錢投資大的建設項目,例如高鐵、高速公路,敢賠三年。仁川機場第一航廈還沒滿,第二航廈就開張,目前在蓋第三航廈。 韓國從政府到企業,意氣風發,目標遠大,作風強悍。繼超越日本後,韓國準備追趕美國,想成為世界一級強權。到時台灣在國際上居什麼位置?今日是該思考及行動的時候。

    三星全球攻城掠地,反映韓國競爭力 最近台灣企業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台灣股王HTC宏達電,第一季利潤大跌七成,營業利益率也從兩位數跌剩7.5%;但同時間韓國三星手機部門,今年第一季獲利約為2000億韓圜,比起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根據路透社訪問分析師預估,三星電子今年第一季手機銷售量將破9000萬支,有望踢下諾基亞(NOKIA)成為全球手機龍頭。

    三星去年上半年推Galaxy S2,下半年又搶在iPhone 4S前推Galaxy Note。IDC台灣手機分析師嚴蘭欣認為,這幾年iPhone市場表現太好,讓業界有「蘋果天花板」說法,亦即手機定價絕對不能比iPhone貴。但新台幣2萬3900元的Galaxy Note卻打破魔咒。

    能夠賣高價,主要是三星善用硬體競爭力,把規格衝到精品級,AMOLED螢幕畫質極佳,尺寸又比一般手機大,還搭載過去專供美術設計使用的Wacom繪圖版軟體與觸控筆,讓所有同業產品難望其項背。截至3月底,全球出貨量已破500萬台。

    大企業全球征戰 獲利帶動股市長期上漲 攤開三星電子財報發現,去年第四季起,Galaxy Note上市、及S2全年熱賣,把產品平均單價拉高、再進一步推高整體淨利,2011年手機部門的營業利益率從前一年10%成長到14%。讓手機產品營收占全公司比重拉大到三成。

    三星的表現也讓韓國股市受惠。 宏遠證券資深副總霍祥琛指出,韓國股市拉長到25年內表現來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兩年,曾低迷打底;2000年後往上,儘管有短期震盪,但呈現穩定成長態勢,從500多點到2000多點。 全球這樣長期上漲的股市不多。韓股綜合指數KOSPI中,三星集團市值占比最高為25%。再來則是現代13%與LG的8%。因為這些企業在全球攻城掠地,回頭帶動股市,足見一個國家股市的動力,還是要靠企業長期穩健的創新力驅動。

    過去,由於歷史背景、政治氛圍等種種相似,台韓常互稱為「兄弟之邦」。但是,不但血統近似,連產業發展也相像的兄弟,在全球戰場上卻註定了必須捉對廝殺的命運。 在台灣一片哈韓氛圍中,韓國在許多產業項目,卻同時是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對手。

    「台、韓300大企業的相似度達七成,」包括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副所長呂曜志在內的多位專家分析,台灣和韓國出口商品,六、七成重疊,包括3C、紡織、石化、機械、汽車零配件,甚至文創內容產業。

    這幾年,韓國企業在不同的戰場,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國際攻勢,從產品製造到品牌行銷,從面板到美食,從硬體到軟體,多處擊中台灣要害。

    有些捉對廝殺的產業,韓國不僅贏了第一回合,目前更增兵添卒,準備在新一回合給予台灣更重的一擊。記憶體產業是一例。4月10日,大陸外商電子業在中國最大的投資,落腳在西安,投資者是三星電子,第一期金額70億美元,企劃研發與生產下一代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用的快閃記憶體。 台灣半導體產業中的記憶體廠商,包括力晶、南亞,已多年慘賠,大型新投資根本無力進行。但三星卻仍大幅擴充,把台灣拋在後頭。

    Gartner半導體產業分析師王哲宏指出,記憶體的全球市占率,10多年前韓國只有20%,到去年第四季已升至43%。

    當韓國砸大錢研發次世代記憶體,台灣廠商則還在搞已臻成熟、利潤低的DRAM。

    王哲宏表示,規格化的DRAM技術,台灣差韓國1個至1.5個世代;新的用於智慧手機與平板的主流記憶體「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韓國已發展多年,台灣卻「幾乎等於零」,加起來已差韓國3到4個世代,要花10年時間才能趕上。

    王哲宏分析,台灣廠商吃到的Nand Flash訂單都是大廠不做的,例如客製化、特殊規格,目前全球市占為「很低的個位數」。然而,Nand Flash未來會占所有記憶體的半數以上,「台灣如果沒趕上,等於這一半市場都吃不到,」他警告。

    韓國勝出:擅長垂直整合,掌握關鍵技術 韓國產業強在哪裡?為何讓台灣如此如坐針氈? 專家分析,韓國企業擅長做系統垂直整合,且能掌握關鍵技術;台灣則擅長水平分工,將產業鏈拆到最細,或專攻利基型產品。

    以汽車為例,韓國產業經貿研究院主力產業Team長趙指出,現代汽車一開始學日本三菱的技術,現在甚至做得比三菱好,已追到跟豐田差不多。每一年共發表五、六款新車,價格、品質都有競爭力,混合動力車技術水平已達世界二、三名的級數。

    趙表示,韓國汽車品牌從零組件到整車製造,九成都自已做,零組件很強,價格又便宜,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就使用現代的引擎和變速器。

    反觀台灣,不僅沒有國際級的汽車品牌,汽車零組件較強在周邊配件,例如車燈、塑膠零件、車用導航系統等,也還無法做關鍵零組件,例如最好的引擎。 又如內容產業,韓國目前也比台灣強。網路遊戲、韓劇、流行音樂均已行銷至世界。

    根據統計,2010年韓國電視戲劇出口值達2.3億美元,線上遊戲16億美元,出版品3.6億美元。

 不只硬體技術贏,韓國文創產業同樣橫掃全球

    韓國產業經貿研究院主任朴?秀指出,10年前《冬季戀歌》《大長今》等電視劇甚至紅到中東,因為亞洲與中東的家庭觀念類似。

    出口值最大的線上遊戲更是橫掃亞洲。根據朴?秀研究,韓國共有200多款線上遊戲進入中國,2011年8月大陸前20名最受歡迎線上遊戲,韓國包辦了七個。第一名「穿越火線」同時在線人數高達了270萬人。

    不僅在中國取得勝利,「穿越火線」同時拿下線上遊戲北美第一、越南第一、俄羅斯第一、印尼第二、菲律賓第三。 為求更大市場,韓國有的內容產業沒有韓國文化成分,一開始就設定國際性流行,例如動畫PORORO,主角是隻戴飛行帽的小企鵝,一開始是以歐洲觀眾為目標市場,目前已輸出至90個國家。

    相較之下,台灣雖然內容產業在亞洲有一定市場,但卻未對台灣品牌廠商帶來太多加值。

    內需市場比台灣大一倍 培養品牌較具優勢 另外,韓國內需市場大台灣一倍,對養成產業能力和品牌較台灣有先天優勢,例如紡織業。

    「韓國人注重外表,促成紡織業發達,」韓國產業經貿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朴勳指出,單單在服飾市場,韓國一年內需產值達400億美元,已有10個服飾品牌進入大陸。

    朴勳表示,台灣和韓國在紡織產業上是直接競爭對手,尤其是人造纖維領域最激烈。以整體技術來看,台灣目前比韓國強,例如機能性紡織品,但以出貨量看,韓國大於台灣。

    韓國平價服飾近來在亞洲各地熱賣。韓國每年有20萬名紡織系所畢業生投入市場,有的一、兩個人就開個小工作室做設計,首爾服飾批發中心「東大門」附近有400個製造工廠,有很多中國人及日本人光臨,今天訂貨、明天就可取貨。

    在一些未來產業,韓國願意砸錢做研發,成效已出現,而且領先台灣。 例如生技業,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曾公開指出,台灣生技產業落後韓國,包括樂金(LG)生命科技公司、三星集團都涉足生技業。韓國已成功將四項新藥推到市場,並積極發展生技學名藥。反觀台灣進度最快的新藥研發公司,新藥進度仍在臨床二期到三期階段。

    韓國在獲利高的3C產品零組件也做出一番成績。iPhone 4S的核心零件,多個由韓國製造,包括處理器是三星,面板為LG,Nand Flash儲存器則為海力士。 過去被歐美日掌控的主流核心材料,韓國尋求多點突破,推動「零組件、材料展望2030年」的政策,已決定投入1兆韓圜(約260億台幣)研發十大核心材料,想在零組件外向材料進軍,包括智慧型鋼材、奈米碳、可充電電池材料等。

    目前,可以提高汽車、電視耐用度的智慧型鋼材,韓國做到每分鐘100公尺的鍍膜技術,全世界最強。 在產業營運策略上,韓國以大財團垂直整合為主,台灣以多企業水平分工為主,各有勝負。

    「韓國與台灣產業的競爭模式,是集合式v.s.分拆式的競爭,」Gartner王哲宏歸納,韓國扶植完整的產業鏈,大集團旗下多種產品各自有景氣循環,可以互補。

    台灣廠商不僅單打獨鬥,而且還不斷分拆成子公司,上市籌資,個別公司獨自面對景氣循環。 兩國政府在扶植產業的方式上,也很不同。資策會產業趨勢研究中心組長周士雄分析,台灣政府多半補助單一企業,韓國則是從整體產業競爭力思惟,納入上游、設備商一起補助。

    韓國在景氣不佳時常能逆勢布局,當景氣反轉時取得絕對優勢,尤其對台灣影響甚鉅。 王哲宏分析,記憶體產業一個景氣循環約3~4年,包括四個階段:不確定期、開始成長、高峰及谷底。台廠多半在第二階段才投入,只能在高峰期賺一年,其他三年都在賠錢。

    韓國則多半在第四階段谷底大舉投資,谷底布局買什麼都便宜,等到景氣好起來就能大賺,一個循環賺三年,就有能力投入新的製程。經幾個景氣循環,台韓差距愈拉愈遠。

    精準掌握景氣循環 擴大韓國產業獲利規模 三星電子2011年營收創下新高,2012年計畫投資25兆韓圜(約6579億台幣),史上最大規模,其中半導體投入3947億台幣,面板投入1975億台幣。當面板景氣預計從今年下半年轉好,到時三星大規模的前期投資效益會更加彰顯。

    新世代顯示器技術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也是韓國前期投資帶來效益的證明。2011年,三星搭載AMOLED的旗艦款Galaxy智慧型手機賣出9740萬支,首度超過蘋果iPhone。分析師預測2012年也會超過iPhone。

    最重要的是,這為三星帶來很好的品牌效應,」資策會周士雄分析,AMOLED雖然目前只占智慧型手機的一成,但已讓三星在技術等級更上一層樓。今年底,三星AMOLED八代廠將量產,台灣則還停留在四、五世代線技術。友達、夏普、東芝都發表過所研發的AMOLED,但三星卻是全球第一個做到七成以上良率,可以商用的。

    大椽(Digitimes)研究中心副主任黃銘章指出,三星零組件如光學膜、電池很強,以封鎖政策培養自己的AMOLED產業鏈,讓其他廠商只能全部自己摸索。韓國目前設備材料已有三成自足,台灣則接近零,必須向美日購買。 OLED將是未來面板的主流技術,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2020年會取代LCD成主流技術,」黃銘章表示,AMOLED電視雖然目前只有10~20萬台,但到2015年增至600~1000萬台。

    面對韓國來勢洶洶,台灣產官學界不斷呼籲「聯日抗韓」。台灣和日本在不景氣中受到大衝擊,讓韓國趁勢做大;日本的先進技術加上台灣的製造能力,或許是不錯的搭配。

   與韓國這場產業競賽,未來還有許多硬仗要打,台灣必須找到自己的新能力應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