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財劃法如何修,才能振興台灣經濟?】


近日行政院長賴清德準備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並列為本會期立院優先通過法案。而且預計將増加400億元供地方政府分配,而且統籌分配稅款未來將不再將直轄市與一般縣市區分,同時統籌分配稅款的參考指標除了過去既有的人口數、土地面積、營利事業營業額之外,將增加農地面積、污染指數等指標。我有以下看法:

一丶財劃法一國兩制:
我認為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確有修法的必要,因為在這十年之間,台灣的直轄市由兩個直轄市(台北市與高雄市)增加為六個,而且部分鄉鎮市已經廢止改制為區,而且依「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目前將直轄市與一般縣市的統籌分配稅款的分配公式不同,也顯然有一國兩制,而坐實「都縣不平等」的問題。但目前這個修正案不但計算公式太複雜,而且似乎祗強調在財源分配,卻缺乏如何提供地方政府拚經濟創稅收的誘因。

二丶如何賦予地方政府創稅誘因?
財政收支劃分法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應該是「中央集權集錢」的問題。依據該法第八條第一項規定,跟經濟發展相關的稅,例如營業稅丶所得稅、貨物貨丶菸酒稅都是國稅,由國家「統收統支」。並依該條第二項規定,其中「40%的營業稅丶10%的所得稅、10%貨物稅」再由中央統籌分配給地方政府。「營業稅丶所得稅丶貨物稅丶菸酒稅」那一項跟地方人民沒有關係,但這些稅卻全部由「中央統收統支」,中央再從中拿出一部分來作統籌分配稅款的制度,此項制度不但計算公式煩複難懂,而且根本上剝奪地方經濟活動地方政府應合理分得的財源,及地方自主發展所需的財源。因為地方缺乏創稅增加稅收的誘因,導致地方政府缺乏主動招商丶發展經濟的直接誘因;而且也容易造成地方政府養成處處依賴中央政府,而缺乏發展經濟丶創造稅收的責任感。

三丶分稅制地方政府才會拚經濟:
所以我主張這一次財劃法修法看應該廢止「中央統收統支」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制,而採取類似德國丶西歐各國及中國的「分稅制」。將跟經濟發展直接有關的所得稅、營業稅、貨物稅丶菸酒稅,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直接分稅,並各分配得一半,如此地方政府自然有拚經濟的創稅誘因。

四丶分稅制的配套方案:
採取分稅制可能面臨了二個問題:

(一)丶是營業稅是否造成公司設籍在那裡的爭議:目前直轄市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有50%跟該直轄市最近三年轄區營業事業營業額有關,因而衍生營業稅因總公司設籍在那裡有直接利害關係,而造成營利事業單位非常大的困擾。德國的解決方法是按照公司在各地方政府轄區所聘用的勞工數來分配其營業稅,就可以得到雨露均霑的效果。所以配套方案應該是引進德國這一套按照各地方行政區就業人口比例來作營業稅的分配。

(二)城鄉區域平衡基金:分稅制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各地方政府因為地方發展程度不一,可能造成這種更不利於較偏遠貧窮地區的問題,如何解決此一問題呢?

在德國則透過設立「城鄉區域平衡基金」(undesergänzungszuweisungen)的方式,由富裕地區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提撥一定比例的經費設立固定的區域平衡基金,專門用於對偏鄉貧困地區補助。而這樣的城鄉平衡基金在德國、丹麥與葡萄牙等國都有長期的運作經驗。

五丶分稅分權,振興台灣:
當前台灣的悶經濟困局,原因的癥結在於中央集權集錢,導致行政層級太多流程變長,行政官僚化,不合理的管制太多,而且沒有人願意擔當責任;導致中央官僚體系沒有接地氣,而地方政府沒權丶沒錢丶沒能,缺乏發展動能。當務之急應效法先進國家,採取分稅制,將財稅下放丶權力下放,重新建立一個「中央與地方對等」的「新伙伴關係」。地方政府有拚經濟創稅收的誘因,各級地方政府自然在創稅增加稅收,稅收增加了自然可以增加建設及福利,自然可以從地方引導出發展動能,重建在地經濟的活力。

小英政府要重建人民的信賴,應該把握這次財劃法修法機會,廢除統籌分配稅款制度而直接改採分稅制。


參考資料:
促修《財劃法》多400億財源 地方諸侯要柯P、中央釋出錢權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38225
德國財政部解說財政均衡原則(德語)
http://www.bundesfinanzministerium.de/…/laenderfinanzausgle…
葡萄牙關於地方行政的新聞蒐集(葡萄牙語)
http://portugallocal.blogspot.tw/

【我們的台北,我們的公園】


今天(4/8)是連續假期的最後一天,今天一口氣安排拜訪了四個公園。從上午到萬華區的青年公園到下午到內湖區的大湖公園丶碧湖公園,傍晚時踏查基隆河畔的美堤河濱公園。作為一個市長參選人,一步一腳印,我選擇用腳來閲讀這個城市。

一個美麗宜居的國際城市,一定要有美麗舒適而宜人的公園。而公園更是社區交流非常重要的平台,也是形成社區共同體最好的起點,公園對一個城市實在太重要了!

我在台南縣長的九年期間對於公園特別重視,除了:
1、改造縣政府的廣場,成為音樂燈光水舞的縣民廣場。
2、將縣府對面的切割破碎的新營五號公園,重新整體規劃成為南灜綠都心的水與綠的公園。
3、並將著名的虎頭埤風景區的建構環湖步道系統外。

至於新開闢的大型公園,更是空前絶後,包括:
1、規劃建設40公頃的台南都會公園,並吸引民間在公園內捐建奇美博物館。
2、阿扁故鄉官田鄉葫蘆埤自然公園。
3、柳營鄉德元埤荷蘭村自然生態公園。
4、後壁鄉的上茄苳埤(小南海)自然生態公園。
5、兼具文化休閒的麻豆總爺藝文中心公園。
6、麻豆古港史蹟園區的公園。
7、蕭壠文化園區公園。
8、月津港風華再現古河道水岸公園。

另外推動成立:
1、雲嘉南國家風景區。
2、沿山地帶的西拉雅國家風景區。
3、台江國家公園(包含黑面琵鷺重要棲息地丶保護區丶七股潟湖)。

今天參訪的四個公園無論是青年公園丶大湖公園丶碧湖公園丶美堤河濱公園,在台北市都是非常有名的公園。內湖的大湖公園丶碧湖公園更是台北難得有漂亮湖泊水岸空間為核心的公園,人潮非常多。台北因為人口密集,公園的需求更大,連郊山都是市民渴望假日放鬆的好去處。但在公園的規劃上如何能更符合市民的需求,至於公園如何結合在地文化地景特色,以及在地民眾的參與,以及景觀規劃設計的專業,的確需要更細緻丶更具安全性的規劃設計。

就以今天上午陪蘇緯政拜訪的青年公園為例。公園裏許多外籍移工看護推著輪椅上的長者。若大的青年公園已成為失能老人及外籍移工的聚會所(其他二個公園也有類似情形),所以設計上如何方便輪椅通行,非常重要。而且公園週邊其實很適合成立「關懷中心」(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或長照柑仔店),來幫助這些長輩。另外公園週邊其實也是很適合成立社區托老托幼或社區保母中心。

公園是城市居民身心舒活健康不可或缺的地方,也是市民生活的一部份,如何引入更多的市民參與管理維護,是形成社區共同體非常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形成一個「公民社會」、「幸福城市」最重要的活力泉源!

【從PIER5,沿河找尋艋舺港!】


如何活化淡水河藍色公路,是我決定參選台北市長後思考的主題之一,這也是台北老城區(從萬華到大稻埕、大龍峒)軸線翻轉的核心問題。

所以昨天(4/7)下午特別安排到新開張才第七天的PIER5 大稻埕碼頭河岸特區實地參訪,並打算踏查淡水河沿岸。感謝投資經營的業者多元策略整合行銷孫祥隆總經理親自為我們作詳細的解說。

首先我請敎他淡水河的遊艇業者經營的情形如何?他很坦白說遊艇業者其實經營的非常辛苦,大部分是虧損經營。我問他理由何在?他説因為淡水河沿岸景點缺乏特色,所以遊客坐了一趟後很少再回流。如果要改善此一情況,一定要對沿岸的景觀及夜間燈景作規劃,而且跨河橋樑要有造型設計。這可能需要長期的努力。而且目前也沒有一個淡水河沿岸都市景觀規劃設計的專案小組,民間也沒有類似的對口單位。

我再請教他為何起點沒從艋舺碼頭?中途是否停社子島等?他表達可能是水深問題及誘因不足。
看來淡水河藍色公路的確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接著孫總介紹PIER5這個水岸市集,他們如何透過創意及時尚(包含攤位設計的新潮,以及食物的新潮)吸引許多年輕人來淡水河的水岸空間來消費,並親近淡水河的河岸美景。河岸美景丶清風夕陽丶美食丶酒精是營造浪漫氣氛的好環境,的確可以將年輕人吸引到PIER5來,不但提高民眾坐遊艇的意願,而且也使年輕人跟迪化街的老街產生接觸,對於老街的活化也增加新的動能,的確是成功的商業創新。這也証明台北人才濟濟,民間創意活力很強,所以政府如何善用民力創造生機的確是非常關鍵。

為了進一步探查淡水河沿岸堤防內的高灘地及水岸空間在各區段的條件,並探索艋舺港復原的可能性,我們一行就沿著淡水河岸往上游繼續踏查,經過忠孝橋丶中興橋來到靠近貴陽街的疏散門,走了超過三公里的路程,才轉出疏散門,來到「蕃薯市」,並拜訪號稱台北第一街的貴陽街二段。這𥚃就是台北「結市」的源頭,也是城市的起源地。而貴陽街二段的盡頭,臨近華西街及青山宮,堤防內的高灘地就是歷史上艋舺河港碼頭之所在。但自1994年最後一次龍舟賽在華江橋下河道舉辦後,就因淤積嚴重連龍舟賽都遷往他處舉辦。

望著封閉的堤防及道路的盡頭,竟連一個「舊艋舺港」的解説牌都沒有,真的令人無限悵然!

本來要結束行程,來到華西街尾,同仁看到有名的「阿猜嬤甜湯」,我就邀請一行同仁來品嚐一下,慰勞大家的辛苦。沒想到老闆竟是阿猜嬤甜湯第二代柯得隆,也是在地河洛韻文史工作室創辦人,他知道我們在關心艋舺港是否復育的可能性,就特別為我們作詳細的解說,並出示「淡水河若清 艋舺就興」的書法,足見在地人對艋舺港的懷念與殷切的期待。

艋舺港是否恢復?在那裡恢復?是一個需要再深度探索的課題!但作為台北城市的起源,需要有更高的視野來看待此一問題。

【海芋踏查,草山櫻蹤?】


清明節連續假期,正逢陽明山竹子湖海芋節,作為台北市長參選人,希望能親自去踏查體會一下。正好七年前到柏克來大學當訪問學者時認識的好朋友高銘祿兄,他的父親世居竹子湖,乃特別商請他帶路並解説。

昨天山上風雨不停,但遊客仍然很多;雨絲在空中飄舞,陣陣雲霧飄渺,愰如世外桃源;我們踏查海芋花田及清澈川流的竹子湖溪。突然想到這𥚃強勁的風也許是適合發展小型風力發電機來發電;至於週邊溫泉地熱也許是地熱發電最好的潛力區。沿途我在疑惑著為什麼這𥚃叫做竹子湖?到底湖在那裡?

高兄特別介紹我去拜訪湖田里的曹昌正里長,希望能夠聽聽在地的心聲。里長是景觀園藝的專業者,後來選擇回鄉蹲點推動地方的農村旅遊及在地產業,他也在竹子湖經營「發現生活園藝」休閒農業餐廳。曹里長逗趣的說,竹子湖這裡兩大姓高曹,來到這裡就有「高潮」。曹里長分享了許多在地產業發展的經驗,及對政府政策的評論:

1、休閒農場的最小面積,目前是0.5公頃,但農委會想提高到1公頃,他認為這樣對地方發展休閒農場影響很大。
2、有關發展小型風力發電及地熱丶湍流小水力發電等,他們地方很有興趣,但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不贊成。希望中央政府能夠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應該要適度開放。
3、他們對於北投纜車非常支持,認為不但是減輕陽明山空污的必要的方法,也是提升陽明山旅遊國際能見度的好策略。曹里長的意見給我很大的啟發。

回程也特別到「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參觀。這𥚃是落成於1928年的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也是台灣蓬萊米的起源地,𥚃面並陳列由許文龍先生親塑的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及蓬萊米之母末永仁的塑像。我也在這𥚃找到了竹子湖名稱的由來,原來這𥚃曾經是大屯山火山熔岩噴發形成的堰塞湖。

另外著名的抗日英雄簡大獅曾以大屯山丶草山一帶為根據地,並二次圍攻台北城,這裡也留有台灣人民不屈不撓的壯烈精神。而日本人因圍檄簡大獅抗日軍,而無意中在竹仔湖發現台灣原生種粉紅色的「草山櫻花」。這正是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台北作為花園城市,那一種花最具有代表性?」櫻花好看大家喜歡,台北的氣候也適合種櫻花,但一般因為櫻花代表日本,所以忽略了台灣也有原生種櫻花。那一種是代表台北及台灣的原生種櫻花呢?其實「草山櫻花」就是一個具有台北及台灣原生種櫻花的代表,值得大為推廣。

回程銘祿兄載我們經過北投區的硫磺谷地熱景觀區。這一個沒在計劃中的行程,因為1697年郁永河的裨海遊記而在歷史上留名,所以我們特別下車來巡禮一番。西班牙人佔領北台灣時,壟斷了自古以來台灣的硫磺國際貿易。這個景點除了是一個大自然的地質景觀公園外,也是溫泉的重要而豐富的水源頭,同時也是豐富的硫磺產業史。而且這裡也讓我思考陽明山丶大屯山系是一個具有豐沛的地熱發電的潛力區,如果選上市長,一定會全力協助推動試辦地熱發電。

【春日晒書市集 整條牯嶺街都是煥智的城市圖書館】


今天上午11點到台北牯嶺街舊書攤參加文化總會所舉辦的「春日晒書市集」活動。整條牯嶺街完全滿足我的愛書慾,不過也讓荷包扁了許多。行程中也巧遇著名的文化評論家張鐵志,他正好是這次「2018城南有意思」主辦單位文化總會的副秘書長。「春日晒書市集」4月4、5號兩天,把過去台北舊書店街變身成為城市圖書館。

鐵志告訴我,這次結合了在地的博物館,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還有台灣獨立出版聯盟的小出版社,還有一些小誌、獨立出版、藝術生活手作,促成這次的晒書市集。

作為台北市長參選人又是愛書的人,我充分了解在網路時代出版業面臨嚴重的經營困境,許多出版社都經營不下去。但另一面來看,整個社會已經走到一個知識社會,經濟也是走到數位知識經濟的新經濟發展模式,終身學習已經是現代社會必要的生活態度,知識學習也是一項重要幸福的泉源。所以如何幫助出版業,特別是一些獨立的出版社,也是面對知識經濟丶學習型社會,也是建構學習型社會政府必要的責任。也許該找一些時間來聽聽他們的心聲。

完全控制不住的購書慾,在台北水窗口負責人高傳棋的攤位上,買了一本絕版的「穿越時空看台北」。他知道我前一陣去了迪化街找了周奕成,改天去艋舺要找高傳棋。滿足了購書慾後,還在附近也滿足了腹慾。盛安大力推薦蘇老闆古早味的「牯嶺油飯」,對於蘇老闆堅持油飯和骨仔肉湯,少鹽、少油,而且絕對不使用味精的健康料理的精神,特別值得肯定。

【「城南有意思」—-以文化教育振興台北】


昨天下午特別到文化總會參觀「2018城南有意思」的展覽活動。

文化總會位於台北市南門(麗正城門)外,日治時期作為現代化都市發展、產業發展和國民教育指標示範區域。戰後轉為公教人員眷舍區,普設各級學校。又陸續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現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灣科學教育館(現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工藝當代設計分館)、郵政博物館以及國家228紀念館。算是台北市一個人文自然文化教育機構林立的特區。

這一次文化總會串連當地文化敎育機構,舉辦「2018城南有意思」的活動,舉辦一系列活動,並作整體行銷帶動在地產業特色活化,個人認為非常值得肯定。文化總會參訪後,我順道走了南海學園,這是我們從南部初來台北唸大學,一定會來走訪學習的植物園丶歷史博物館丶科學館,也是令人羨慕的學習園地。

植物園、歷史博物館、工藝當代設計分館、南海劇場,都很好的教育資源,應該跟台北市各國中小的戶外教學充份結合,讓這些資源成為學生的敎育資糧。另外南海學園如果要發揮更大的教育功能,則應該更加強解說教育,解說員應受過專業訓練並取得合格的解說員証照,讓學員學子們,獲得更多制式教室外的學習機會,不論是植物生態,還是工藝設計或是歷史、美術欣賞。而解說員的教育也應該多增列些經費,而取得証照進行解說服務,也應酌給鐘點費,讓解說教育有更大的誘因,也可以提升其解説品質,更活潑、深入、親近學生。南海學園這麼資源雄厚的疊層的社教機構,不只是台北市的學生受惠而已,對全台灣其他縣市的學生也可以受惠,所以鼓勵更多的外縣市學校來南海學園交流學習也是一件值得鼓勵的方向。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河南一代中原文物,還有少部分台灣早期出土文物,1990年後和國內外大型博物館和民間機構合作一些大型特展外,它的定位似乎缺乏在地的聯結。個人總覺得,台北市好像缺了一塊共同記憶的城市博物館,把這個城市的發展史、變遷史在一座有系統的城市博物館呈現出來。讓人可以清楚了解整個北台灣的發展史。西班牙人來之前之後,北台灣的平埔族是怎麼生活,荷丶鄭時期又是如何,清朝領台又是如何變化,馬偕來台後又是怎麼改變醫療、傳教的變遷,劉銘傳設府後,台北城牆城門又是如何建構起來,以及後來日人治台城牆城門又是怎麼慢慢消失掉。台北市甚至大台北區域還有整個北台灣,都應該有一座可以再現北台灣發展過程共同記憶的博物館。

台北需要城市博物館,而台北的發展史的故事,更值得成為電影電視的題材,歷史文化就是文創產業的精䯝。

【松山機場是否遷廢?小英總統應該給答案!】


最近許多臺北市長參選人紛紛表示要求遷移松山機場,併到桃園國際機場。至於遷移後的規劃及用途則紛紛發揮想像力,而略有不同。記者朋友也想了解我的立場。

我特別説明如下:

從中長期來看,我個人完全贊成遷移松山機場。尤其是機場捷運開通,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跑道也要開闢,將目前松山機場的航空客貨運輸量完全轉移到桃園國際機場,整體而言是比較經濟有效的。

但短期而言(未來四年或八年),松山機場能否遷移完全取決於小英總統及國防部丶國安單位,對松機在國家安全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此一國安角度是否仍有必要?以及是否有替代方案?由於松山機場鄰近國防部及大直的衡山指揮所,其擔負的國安任務何時可以解除,這都不是台北市長可以片面決定的,其權限在總統、國防部及國安單位。

2002年民進黨候選人李應元參選台北市長時提出遷移松機的構想。而這一次姚文智立委也延續上次的主張,要求遷移松山機場,並打算4/22要舉辦遊行來作訴求。不過目前是民進黨中央完全執政,姚文智立委應該在國防委員會好好跟國防部丶國安單位丶總統府好好溝通討論此一問題;而蔡英文總統應該對此政策表態說明立場,才不會造成外部認為是「同黨自己人打臉自己人」的矛盾。畢竟,松山機場遷移,一直是民進黨長期提出的政策,而國安問題是關鍵,有沒有可能的替代方案,小英總統、國防部及國安單位都應該清楚說明。

如果單純從航空客貨運輸的需求考量,在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三跑道完成,以及桃園機場捷運系統完成通車後,松山機場的航空運輸機能是應該考慮遷移整併到桃機的,這樣才能發揮整體的綜合效益。

不過因為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引發的桃園航空城,連都市計劃都尚未最後正式定案,土地徵收更是渺茫,第三跑道原定2030完工,目前最快也要到2025年才能完成。所以就算國安問題能夠克服,但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台北市長4年任期,甚至是連任8年,松山機場要遷移都不可能。所以松機遷移短期內不可能,頂多只是表達多數市民的心聲。

但比較重要的反而是「小英總統,妳贊成嗎?」這反而是中央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應該給大家的答案,而不是要求大家出來遊行抗議,成為一項造勢的活動!


參考資料:
遷移松山機場改森林公園 李應元:人命安全無法預測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205/463685.htm…
經濟日報:馬英九的眼界要高過松山機場
http://news.sina.com/…/101-102-…/2008-04-27/18472849975.html
松山機場遷廢 專家:利弊一體兩面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0328-7xxm

【長照2.0,跳過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目前全國約有二丶三千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這些本來就是台灣推動長照2.0最好的既有資源。但小英政府在林萬億政委的規劃下,竟然完全將既有的二丶三千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完全脫勾。劉毓秀敎授的評論,正好是驗證了我過去的論點。

事實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起源就是在台南縣,而且是台南縣政府促請中央,將當時台南縣執行的地方政策提升為全國性的政策。

2001年12月我接任台南縣長後,對於鄉村地區高齡化嚴重,也深深體會失能老人不想被送到養護中心的心情。所以就思考台灣「自然村」里鄰親朋密切關係,正是最佳的「社區共同體」,也是建立社區化照顧中心最好的環境。所以決定推動每一個村里成立「村里關懷中心」,讓「健康的老人關懷照顧弱勢、失能的老人」。所以從2002年5月就開始推動「新大同社會營造計劃」,在每一個村里成立「村里關懷中心」。

成立時開辦費新台幣15萬元,每個月事務費1萬元,一年12萬元。一直到2005年初已成立150幾個村里關懷中心,縣府負擔也不小。為了減輕負擔,2005年年初我特別邀請剛上任不久的行政院長謝長廷到台南縣來參觀村里關懷中心,希望中央能配合經費推動此一政策。

謝院長很聰明也看到其重要性,乃將此政策納為「社區六星計劃」,但改名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其實改名並不好,改名反而使意涵狹窄了。)

2008年阿扁卸任後,林萬億卸下政務委員回到台大敎書。我為了將台南縣二百多個村里關懷中心六年實踐的經驗,結合學術研究,希望成為「照顧社區化」的基本藍本。所以乃委託林萬億及呂寶靜等社福界敎授來研究台南村里關懷中心實施六年多的經驗及成果。

可惜林萬億呂寶靜都是留美的經驗,缺乏北歐國家「由下而上」及「社區共同體」的精神,導致所規劃的長照2.0不但完全沒有結合「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也完全跳過「鄉鎮市區」公所。雖然空有「照顧公共化」的口號,卻淪為祇有「非營利性」的堅持,但卻完全沒有「社區參與丶社區共同體」的精神,導致長照2.0沒有接地氣,效果不彰。

台北市的少子化及高齡化問題,社區化公共托育/照顧,當然也是必須加速全面推動的政策。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如何普及,並強化組織,升級服務,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政策,也是我參選台北市長的重要使命之一。

【何謂公共托育/照顧?】


昨晚參加慕哲咖啡的哲五座談會,由劉毓秀教授主講「北歐的社會民主」,孫友聯主持。主題在討論如何因應少子化、高齡化丶貧窮及國家社會競爭力等問題。這也是我長期關注想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這一次離開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想要解決的課題。劉敎授是銓敘部周弘憲部長的夫人,也是台大大新社的學長,大學高我二屆。她一直是北歐「公共托育/照顧」的推動者,用心值得肯定。

但如何將北歐的制度稼接在台灣的政治社會體制上,卻是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課題,昨晚她在這個點的論述比較少。我認為這才是關鍵處。昨晚我雖然有發言,但因時間短未能說明清楚,所以作一些補充説明。

首先要界定清楚:

1、「什麼是公共托育/照顧?」
昨天在這一點的界定也沒有討論清楚。其實公共托育是相對於「公辦」?或「私辦」?「公辦」政府負擔太大、而且容易官僚化缺乏效率丶而且也不利於在地居民參與。至於「私辦」則容易利益導向,增加人民負擔,也易於財團化。但目前有一種傾向,認為「非營利性」就是「公共化」,其實可能也是一種誤解。

2、「非營利性」就是公共化嗎?
其實所謂「公共化」應該不是祇有「非營利」這個概念,非營利性團體或法人,某一個角度來看也是私辦,長庚醫院就是活生生的案例。所以「公共化」應該更清楚界定為「社區公共化」,一種強調「社區居民共同體」的社會連帶的觀念,社區共同參與的制度,由社區的人共同參與社區的嬰幼兒的托育及老人的照顧觀念。

台灣目前的公共化祇強調「非營利性」,而沒有把握「社區共同體」的概念,可能已經造成社福團體「大型財團法人化」「大型社團法人化」的另一個「非營利法人團體」「球員兼裁判」的「壟斷性」的危機。

3、社區公共化在台灣的困境?
推動「社區公共化的托育/照顧」制度的確是解決當前臺灣少子化、高齡化的關鍵對策,但在台灣遇到什麼困難?關鍵在於台灣最基層的村里長公職選舉與社區發展協會二元體制,常常照成二元分裂互相拉扯,這個問題應該要得到處理。

地域性民間團體是一個社區共同體,現在卻分裂成里長系統及社區協會系統,而不利於社區共同體的形成,如何整合為一,應然是一件重要的課題。

【智慧城市與政府管理】


昨天下午參觀智慧城市展,感謝著名陳光雄建築師及圓境生態綠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團隊張副總寶興的導覽解說。途中也遇到老朋友主辦單位台北市電腦公會的杜總幹事。也難得遇到多年不見的發明家駱俊光兄及華碩技術長吳欽智博士。陳光雄建築師籌組的綠智滙產業聯盟集結了智慧城市的各個相關產業聯盟,並出任創會理事長,相當有心,而且也成立「圓境生態綠能公司」算是理想與現實兼顧,非常難能可貴!

我也參觀了台北市政府的智慧城市展,大家有心推動也是值得肯定。

不過從方法論來看,智慧城市的上位概念是到底我們要解決城市的那些問題,需求是什麼?必須先界定清楚。我認為智慧城市可以先從智慧家庭丶智慧社區的角度來看,首先應該要有智慧電錶丶家庭節能系統,以及家庭建築的節省丶溫控及清潔空氣等系統管理。政府如果在這個部分的政策的基礎規範是空白的,則智慧城市最起碼的著力點,就有一些模糊。

不要被科技迷惑,問題關鍵還是在政府管理。

【振興迪化街布市的點子】


今天早上我和周奕成、顧家銘、音地大帝和吳濬彥等大稻埕的在地工作者一同走訪迪化街、永樂市場與霞海城隍廟,感受在地居民的熱情與活力。這次參訪除了拜訪在地文化創意產業之外,還去永樂市場的布業商場參觀,讓我驚訝的是,永樂市場布業商場除了有不少台南北上的鄉親打拼之外,還跟上了流行文化,除了有在替cosplay變裝與公仔等次文化活動製作服飾的店家之外,也有幫演藝事業打造服飾的店家,據說周杰倫出道時的服裝就是由其中一家店家幫忙縫製的,這次參訪的確讓人大開眼界。

大稻埕最早是巴賽族的部落土地,自從一百五十多年來自福建同安的居民入居以來,就有蓬勃的商業活動,隨著淡水港因為北京條約開港之後,除了國際貿易的興盛之外,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也將西方的宗教信仰與先進科技帶入大稻埕。但是隨著淡水河的淤積與錫蘭紅茶產業的興起,大稻埕的茶葉外銷受到嚴重的影響,但是大稻埕仍然保有紡織產業的集散功能,目前永樂市場仍然是全台灣最大的布疋集散中心。

在和當地商家與青年創業者座談的時候,我們也聽到不少商家與居民的意見,除了有關商場空間的規劃外,商家也反映當地缺乏一個秀場和展示中心,變成布業商場只有貨品集散與初步加工的功能,但缺沒辦法打出產品的品牌與結合其他產業的效果,即便商家研發出了最好的材料,也在缺乏品牌之下不能進一步發展,這是非常可惜的!其實永樂市場周邊是有潛力成為台北最好的服裝展示中心。

過去我在台南縣長任內曾推動「台灣紡織研發聯盟」的經驗,也曾規劃「永康創意設計園區」其中「美麗村」構想的經驗,讓我想到一個振興布市的構想:

台北是一個時尚城市,如果每年的春秋兩季,以迪化街的老街為背景,封街來作「模特兒走秀」的活動,來推銷台灣設計師的服裝,如此對於布市的振興也是一項有賣點的活動。如何將名模丶時尚設計丶Fashion與老街結合?振興傳統夕陽產業也是需要一些創新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