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城南有意思」—-以文化教育振興台北】


昨天下午特別到文化總會參觀「2018城南有意思」的展覽活動。

文化總會位於台北市南門(麗正城門)外,日治時期作為現代化都市發展、產業發展和國民教育指標示範區域。戰後轉為公教人員眷舍區,普設各級學校。又陸續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現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灣科學教育館(現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工藝當代設計分館)、郵政博物館以及國家228紀念館。算是台北市一個人文自然文化教育機構林立的特區。

這一次文化總會串連當地文化敎育機構,舉辦「2018城南有意思」的活動,舉辦一系列活動,並作整體行銷帶動在地產業特色活化,個人認為非常值得肯定。文化總會參訪後,我順道走了南海學園,這是我們從南部初來台北唸大學,一定會來走訪學習的植物園丶歷史博物館丶科學館,也是令人羨慕的學習園地。

植物園、歷史博物館、工藝當代設計分館、南海劇場,都很好的教育資源,應該跟台北市各國中小的戶外教學充份結合,讓這些資源成為學生的敎育資糧。另外南海學園如果要發揮更大的教育功能,則應該更加強解說教育,解說員應受過專業訓練並取得合格的解說員証照,讓學員學子們,獲得更多制式教室外的學習機會,不論是植物生態,還是工藝設計或是歷史、美術欣賞。而解說員的教育也應該多增列些經費,而取得証照進行解說服務,也應酌給鐘點費,讓解說教育有更大的誘因,也可以提升其解説品質,更活潑、深入、親近學生。南海學園這麼資源雄厚的疊層的社教機構,不只是台北市的學生受惠而已,對全台灣其他縣市的學生也可以受惠,所以鼓勵更多的外縣市學校來南海學園交流學習也是一件值得鼓勵的方向。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河南一代中原文物,還有少部分台灣早期出土文物,1990年後和國內外大型博物館和民間機構合作一些大型特展外,它的定位似乎缺乏在地的聯結。個人總覺得,台北市好像缺了一塊共同記憶的城市博物館,把這個城市的發展史、變遷史在一座有系統的城市博物館呈現出來。讓人可以清楚了解整個北台灣的發展史。西班牙人來之前之後,北台灣的平埔族是怎麼生活,荷丶鄭時期又是如何,清朝領台又是如何變化,馬偕來台後又是怎麼改變醫療、傳教的變遷,劉銘傳設府後,台北城牆城門又是如何建構起來,以及後來日人治台城牆城門又是怎麼慢慢消失掉。台北市甚至大台北區域還有整個北台灣,都應該有一座可以再現北台灣發展過程共同記憶的博物館。

台北需要城市博物館,而台北的發展史的故事,更值得成為電影電視的題材,歷史文化就是文創產業的精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