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糖廍文化園區——看見社區的活力】


今天下午在老朋友林健正教授引介下,到萬華糖廍文化園區,參加糖廍文化協會舉辦的「2018蔗香,糖廍情」活動。才了解原來台北市也曾經有糖廠。

萬華糖廍文化園區所在地自從清領時期就有小規模的私人糖廍製糖,日本統治時期政府收購私人糖廍並於1911年設立台北製糖所,當時是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最北的製糖廠,糖廠煙囪高135尺,也是當時 #日本統治時期台北市最高的建物,並且有自己的鐵道運輸系統。1941年台北製糖所關閉。戰後糖廠經台糖接收,與徵信新聞(後來的中國時報)的土地收購,糖廠的煙囪與廠房也陸續被拆除,最後只剩下三間倉庫。

後來因為有人欲買下剩餘土地蓋大型老人安養機構,社區居民群起反對,在林健正教授及社區居民的抗爭及爭取下,三間倉庫獲得保留(列為歷史建築)並且成為糖廍文化園區,不只為當地居民留下一塊綠地, #還將珍貴的產業歷史保存下來

糖廍文化協會成立已經十六年以上,林健正敎授教授是創會會長,現任是戴伯芬敎授(是輔大社會系敎授),園區有一個示範性甘蔗園,栽種有13種不同品種的甘蔗,每年協會都會採收甘蔗,並榨甘蔗汁,給社區的小朋友一個非常難得的親子共同參與的甘蔗敎育,非常可貴的鄉土歷史及農業教育活動,更強化了社區居民的向心力。

目前糖廍文化園區有三棟建築,管理單位還是台北市政府。其中A棟是糖業博物館由文化局直接管理。開放時間是上午十時到下午五時。另外B丶C棟則委託明華園管理,社區反應BC兩棟似乎不常開放。

我請敎他們説,你們協會有那麼多人才, #為什麼台北市政府不直接委託你們糖廍文化協會來經營管理呢?戴會長表示因為他們負擔不起園區的水電費。其實糖廍文化協會的文化水準很高,也有許多人是台糖子弟,園區在他們的爭取下得到保留。政府的地方文化舘到底是由政府部門自己經營較好,或者善用在地的文化團體來經營管理呢?

過去在台南縣在地文化團體比較少,人才也嚴重不足,但台北市的確是人才濟濟,許多高手都在民間。目前A館的糖業博物館,其實只要政府負擔水電費及必要的維護費,其實可以委託在地的文化協會來經營管理,不但政府可以省下人力經費負擔,而且也可以結合地方文化團體的創意及活力,發展在地特色產業,而且開放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善用民間在地文化團體,也許是台北文化紮根飛揚的最重要策略。這是糖廍文化園區給我的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