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惡地形丘陵地的整體治理方案

                                                      惡地形丘陵地的整体治理方案

一、前言:
        位於台南縣大內、玉井、左鎮、南化、龍崎、關廟及高雄縣的內門、田寮、燕巢等地區,有多數淺山丘陵的地形,而其山光禿禿、植生困難,山坡表面並呈現顯著地侵蝕溝痕和雨溝,這就是俗稱的「惡地形」。這種惡地形,就是由巨厚的泥岩層所構成。
       這種惡地形,由於一片光禿禿、植生困難,在夜間灰白光禿的泥岩層挾雜著會發出微弱螢光的金屬礦物質,而形成如同「月世界」的景觀,所以也俗稱月世界地形。這樣特殊的地景也成為特色觀光的景點,著名的有草山月世界、田寮月世界、燕巢月世界即是。

       上述巨厚的泥岩層形成於上新-更新世。這個泥岩層在曾文溪以南的臺南和高雄地區,幾乎很少夾有泥岩以外的岩石。在曾文溪以北的嘉義、臺南地區則較常夾有砂岩層。泥岩由於顆粒細小,而且顆粒間的膠結十分疏鬆,因此沖蝕狀況十分嚴重。泥岩的透水性低,遇水立即變得十分軟滑,易順坡下流,因此山坡表面上充滿了蝕溝和雨溝。

二、惡地形不適合造林:僅靠「刺竹造林」無法水土保持。
     
       由於惡地形是由厚層的泥岩層為主的青灰岩地形構成,又稱為白堊土,左鎮農會曾多年舉辦「白堊文化節」。由於白堊土密度很高幾乎可說是不透水層,而且幾乎無法含水,所以植物根系很難生存,而且青灰岩富含鹼性,植物生存困難,祇有剌竹勉強可以存活。其它各項造林樹種也無法存活。
       日據時期為作水土保持,就以刺竹為這一片荒漠白堊之地造林。但是由於白堊土遇到下雨,表層很快軟化溶為泥流,而快速侵蝕流失,山坡地流失速度非常快,一旦侵蝕到剌竹的植生基地時,也是整欉滑下來。所以刺竹作為水土保持功能的造林樹種的功能,顯然有其侷限性,效果非常有限。
        地方百姓經常向我反應「刺竹的功能無效」,而為了這些剌竹把這些白堊地形列為林班地,而限制農民作水保設施來保護水土是錯誤的。

三、惡地形的地貌變化太快:
     
       由於青灰岩白堊土遇到下雨即開始軟化,而溶為泥流,下大雨之後白堊土的山坡地,很快地就被大雨侵蝕流失,山坡地流失的速度驚人,所以山坡地的地形地貌變化很快。許多原來可能很峙的丘陵地,可能幾年下來,在山腳下已淤積成一片平地。

四、惡地形快速流失淤積,成為水患的肇因:台江內海短短二百年淤積的歷史借鏡。
     
       白堊土青灰岩丘陵區,不但容易造成白堊土流失,造成山丘地貌快速變化,而流失的泥流進入山谷、溪流,造成嚴重溪流嚴重的淤積。就以左鎮鄉菜寮溪淤積的速度而言,原來新蓋的橋樑距離溪底約有10公尺,但不到5年時間,溪底距橋樑底部祇剩下2、3公尺,一下雨橋樑就被大水淹沒無法通行。地方就要求政府要再墊高道路重建橋樑。這些淤積現象,從細支流到支流到主流菜寮溪,再淤積到曾文溪等主要河川。
       目前全台灣主要河川從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許縣溪鹽水溪、二仁溪,都是河川高灘地的高程高於堤防外的農田很多。這種現象正隨著氣候變遷暴雨暴潮而加快之中。此一現象不但不斷減少河川設計的徑流量、減少河川實際的保護容量與標準,也造成山區作水災的特有現象。治水必須疏竣,但在白堊土地區,淤積的速度遠大於疏竣的速度,所以水患日趨嚴重。在以石頭及沙為主要成份的河川,淤積時清淤沙石,政府還可賺錢;但在青灰岩的泥流淤積的泥土,則因為市場價值不高,所以政府尚需編列預算來清淤,淤積的愈快愈多,則政府花錢疏竣的負擔愈來愈大,這在政府財政日趨困難之際不遞是雪上加霜。
       台南地區過去在荷據時代到1823年有一個很大的內海叫台江內海,面積廣達300平方公里,這一個如此廣域的內海的上游主要是許縣溪,但到了1823年因連續十餘天的暴風雨,使古曾文溪泛濫,大水在蘇厝及檨仔林間決堤注入台江內海,而分別來自「白堊地形」的曾文溪上游各支流、及許縣溪上游各支流的泥流,很快的淤積在台江內海,而導致台江內海許有港口(如洲仔尾港、柴頭港、堤塘港、木柵港)的功能因淤積而快速消失沒落,台南市著名的五條港也因而淤積消失,甚至到了19世紀末期連安平港也因為淤積而喪失其對外貿易主要港口的功能。這一段快速演化的滄海桑田的歷史,其實跟台江內海上游河川正是源自白堊土地形,青灰岩白堊土遇水即軟化成泥流的特殊地質有極為密切的因果關係。

五、牛埔農塘及在地農民的經驗與智慧:農塘及攔沙壩。
     
       目前政府針對惡地形如何整治?雖然有龍崎牛埔農塘很成功的示範案例,但如何全面推廣到全部惡地形,卻沒有對策?一方面因為政府預算有限;二方面有許多惡地形雖然寸草不生,或已流失、或淤積成為平地,但仍編定為林班地,職權分工上也非水土保持局所能置喙。
       牛埔農塘的案例,是政府有較大筆的預算,所打算的示範據點。其實許多惡地形地區的在地農民,在久遠的時候就已自已採取這種方案,自行自力建造攔沙壩,建設農塘,一方面較大的攔沙壩可以成為農塘,可以儲水灌溉或供飲水來源,也可以養魚,一舉數得。同時農塘也可將上游惡地形流失的泥流予以攔阻,經過數年後農塘逐漸被泥流淤滿而成一塊平坦的土地,而成為可耕種的農業用地。如此不但白堊土不會流失成為河川淤積的負擔,不會造成水患的元凶,而且依其不同階段發揮如下的功能:1、農塘的農業供水及水源的功能。2、滯洪池減少水患的功能。3、微氣候調節,增加植物有利生長的環境。4、景觀功能。5、魚獲功能。6、減少泥土流失,減少河川淤積,增加河川通洪量,降低水患的危機。7、增加可耕農地。
       無論是牛埔農塘或在地農民過去建設「小型農塘」及「攔沙壩」的經驗及智慧,其實才是惡地形如何作整体治理,應該可以借鏡的方法!
     
六、惡地形如何整体治理的方案?
     
       由於林務局、水保局、水利署分屬不同部會的各自權責單位,各有本位主義缺乏整合。林務局祇管造林,不管水土保持;而水土保持局雖同屬農委會,但水保局不管林班地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護。但惡地形有許多地方寸草不生也還是掛著保安林,有地方地貌早已大變遷早已淤為平地卻仍屬林班地。至於水利署則不管野溪祇管河川,所以河川流域整体治理,在本位主義下,根本就有其困難。
       個人認為惡地形對河川淤積、水患加劇,有嚴重密切關係,政府應該優先考慮成立「惡地形整体治理計劃及方案」,並應採取如下對策:
     ㈠惡地形不適合造林,實不宜再由林務局管理,應解編其林班地,而應移撥給水土保持局管理。
     ㈡政府應全面在惡地形的上游白堊丘陵,廣設攔沙壩及農塘,以達到保護水土,避免泥土流失游積河川。
     ㈢為加速本計劃的執行,應充分「善用民力」,尤其是承租戶或占有人,鼓勵其在惡地形的源頭,建設攔沙壩及農塘。並將淤平的土地,在不妨害水流的情形下,出租予農民占有人。
     ㈣對於無人占有的白堊地形,也鼓勵民間認養建設攔沙壩及農塘,以保護水土,並將認養土地出租給認養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