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年金改革未解的謎思?!

此次年金改革除了軍人部分外,終於落幕!

改革是一個很難兩面討好的工作,所以有關年金制度設計的核心議題的確是要先弄清楚。這次改革對社會造成的對立及傷害,影響非常深遠。這個衝突有相當大比例其實來自對年金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認知不同。
改革的迫切性,來自年改會認為退撫基金即將破產的認知,認為目前退撫基金的退撫準備金不足以因應未來潛在的債務支出,已瀕臨破產。然而這樣的認知比較偏向是商業保險的概念,而對於軍公敎退休年金這種具有社會保險制度性質,到底是否需要如商業保險有較高的保金準備,的確是一個根本制度認知差異的關鍵。
德國是全世界社會保險年金制度的開山祖師,他們到現在仍然採取隨收隨付(Pay As You Go)的制度,他們的年金準備祇有一個月,通常不會超過二個月。如果收入不足支出時,可以隨時調整支出或保費,性質上其實是一種互助保險的概念。(德國隨收隨付制度,政大郭明政敎授有相當的硏究)所以沒有像台灣有需要繳交更多的錢,來作為龐大的準備金,而由政府拿去作投資操作賺錢。
為什麼要公務人員、老師、勞工多繳一些保費,給政府去作投資或護盤股市呢?
而這些負責操作政府基金的人,居於人性的自私,有多少人不會搞內線交易的?所以多繳那麼龐大的退撫準備金,形同助長「金融幫」從事內線交易謀利的籌碼。
所以我是自始至終堅決支持採取「德國式隨收隨付的制度」。而不信任政府拿大筆的退休基金去護盤投資的。
這一次小英政府如果採取德國式隨收隨付的制度,可能破產的認知會有不同的看法,而破產的壓力感也會有不同觀點。而改革的節奏也會有不同,社會衝擊也會相對降低很多。
年金改革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過程尚未結束,也許過了一段時間後,又説要調高勞保或勞退的保費或提撥金。如果政府還是堅持一定要,拿人民交的龐大的基金去投資股票、債券等,下一回面對龐大的勞工,恐怕就沒那麼容易善了了
所以年金改革還是必需面對「是否採取隨收隨付制度?」,以及居於「世代契約」關係,所以如何儘速「搶救台灣少子化危機?」,增加下一代能繳保費的勞動人口,這兩個才是根本問題!

[圖片來源:副總統暨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召集人陳建仁 Chen Chien-Jen 粉絲專頁]

#年金改革 #少子化 #隨收隨付
#互助保險 #社會保險 #年金制度

參考資料:
年金制度國際比較
http://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I3L3JlbGZpbGUvNjcxNC84NDQ2L2YwMjhlNDI5LTM0MmMtNDU4ZS1iOGEwLTg5OGE4MjE0MjA5YS5wZGY%3D&n=5bm06YeR5Yi25bqm5ZyL6Zqb5q%2BU6LyDKDIwMTMpLnBkZg%3D%3D&icon=..pdf

德國社會保險制度之思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4000074-260202

德國與英國年金改革研究
http://ntur.lib.ntu.edu.tw/retrieve/168066/03.pdf

德國退休保險(德文)
http://www.deutsche-rentenversicherung.de/

歐洲國家年金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7E%2FFile%2FAttach%2F3319%2FFile_5458.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