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台灣養蚵產業如何生技化丶高值化?----三貂角與七股潟湖蚵情一線牽!

       雖然大家都很喜歡吃蚵仔,蚵仔也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食材,但大家對蚵仔的了解真的很少!更不知道蚵苗從那裡來?衹知道漁民將蚵仔殼串成整串,拿到海𥚃,就會長出蚵仔來!
       
       二年前在網路上結識江煜勳,聽他講蚵仔的人工繁殖(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蚵苖人工繁殖),及一些蚵苗的形狀像文蛤,非常有趣,所以就約他來請教,他很客氣堅持主動來我的事務所來拜訪我。聽他講蚵仔苗人工繁殖,以及養蚵產業的前景,及生豪養殖問題,及牡蠣博物館,讓我非常感動!
      
       昨天(6/14)他特別再邀請我,去參觀他位於三貂角馬崗漁港的牡蠣種苗繁殖場。而且他也特別邀請跟他合作的七股(我的故鄉)龍山的蚵男許世聖北上來!
       
       江兄表示為何會會選擇在北海岸三貂角的海邊成立蚵仔的種苖繁殖場,主要是因為這裡的水質非常好沒有受到污染!但北海岸的水質太好,營養鹽及藻類不足,卻並不是好的養殖環境!

       他的牡蠣種苗繁殖場,繁殖牡蠣苖,而這些苖在約三個禮拜後,即可收成。而每20公克中,約有100萬隻蚵苖,但均尚未附着,也尚未長出殼來,而成浮游狀態中。為了供應這些蚵苖食物,繁殖場特別繁殖三種藻類,來專供牡蠣苗的食物。為了繁殖這些藻類,從海𥚃抽取海水來繁殖藻類,而抽起來的海水必須經過煮沸,以殺死其它各種藻類及微生物,如此藻類的繁殖才會受到影響,這都是專業的眉角。至於這三種藻類又是吃什麼?沒有詳細記錄下來!
       
       昨天江兄也把牡蠣苖抓到100倍的顯微鏡下,讓我們透過顯微鏡來觀察。這一批次是剛受精完第四天,蚵苖就已經呈現如D形的文蛤的形狀,而且可以看到有觸鬚可以游動,而且也可以看到蚵苗進食情形,及體內是完全透明,可以看到很多晶桿攪動消化的情形。再隔一丶二個禮拜就會長出偽足來!長出偽足後,就可以收成,準備送到七股龍山交給蚵男許世聖去進行「附殻」的作業。

       江兄説:長出偽足後,這些蚵苖就必須準備送到七股龍山蚵男許世聖的「附殻場」,去進行附殼作業。而收成的方式運送方式也非常特別,就是將蚵苖用很細的紗網收集起來,20公克約有100萬隻種苖,外面包有溼的紙巾及冰塊,用包裹郵寄。

       而來自七股(我的家鄉)龍山(七股潟湖)的蚵男許世聖,他在麥寮工業區台塑關係企業上班,上班之外從事「蚵苖附殼場」,他從江煜勳處接到牡蠣苖,然後將蚵苖附着在蚵殼上,一串10顆(台南地區的需求,如果是澎湖地區則一串需20個殼),每一個殼平均需附着至少約20顆左右,所以每一串約需200隻蚵苗。附着完成後再賣給養蚵漁民,目前每串賣新台幣10元。

       江煜勳目前可能是「台灣惟一」有完整研究及產業歷練的「蚵苖人工繁殖專家」,也是台灣極少數對牡蠣有深入研究的專家,他與七股龍山蚵男許世聖,聯手推動牡蠣苖人工繁殖及附殼產業化的可能性。到底這樣的人工繁殖丶附殼的方式,到底是否有產業的利基呢?對台灣養蚵產業到底有多大的幫助呢?
       
       根據江煜勳的分析,雖然目前台灣的養蚵業者都是以海裡天然蚵苖自然附殼的方式養殖。但以台灣的自然環境,在夏天期間仍約有五個月,沒有天然蚵苖可以附殼,所以人工繁殖種苗丶附殻至少有約五個月的市場。如此當然也會增加牡蠣的產業規模及產值。
       
       另外台灣完全沒有生蠔(牡蠣殼15公分以上稱為蠔)的養殖,生蠔一般至少要養二年,生蠔的產值較高,養殖期間較長,技術難度也較高,這也是台灣可以發展的機會。

       由於養殖漁業人口老化,年輕人不願意投入水產養殖,江煜勳乃跟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系的郭建賢教授產學合作,請郭敎授安排學生到七股龍山蚵男的養蚵場實習,也到三貂角的繁殖場來實習,培養學生對牡蠣生態的興趣。
       
       由於江煜勳兄與蚵男許世聖的合作方式,已經是一個初步產業可以運作的模式,現在這個計劃即將要進入產業化量産規模,他把這個計劃稱為「龍山計劃」。看來江煜勳兄,可能是全台灣惟一關心牡蠣產業生技化丶高值化的專家。而這個「龍山計劃」就在我的故鄉七股,也是我們反濱工業區,保護七股潟湖運動的所在地,實在應該來幫助江煜勳來完成他的夢想,也讓七股潟湖丶北門潟湖,台灣的蚵男丶蚵女,養蚵產業生技化丶高值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