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台灣粉間觀光工廠園區

        甘藷,又稱地瓜,台灣稱為"蕃薯"是台灣早期的主食,尤其廣大中小階層幾乎難得吃到米飯,都是吃蕃薯。而台灣的形狀像一顆蕃薯,台灣人也自稱是"蕃薯仔",可見蕃薯之於台灣感情之深厚!
        過去農民寧願自己吃蕃薯而將稻米賣出供外銷,但隨著經濟發展農民也吃米飯,大家都吃米飯,蕃薯逐漸變少,而且逐漸變成養生訴求的產品。而蕃薯除了直接作主食吃以外,其磨成粉成為澱粉原料後用途也很多;例如最近有名的珍珠奶茶中所用的粉圓,及粉條、粉粿、米台目、肉丸的外包皮、台灣水餃包皮、水晶餃、勾芡灬等很多用途。這些都跟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惜知道沒多少人!尤其年輕世代跟本不知道粉圓跟蕃薯粉的關係!
        將甘藷磨成"蕃薯粉"的工廠,叫做"粉間",過去粉間很多,善化尤其多。而做蕃薯粉的甘藷也有特別的品種,澱粉比率較高的品種。但因經濟發展環境意識提高,粉間製程的有機廢水臭味問題,及成本問題,這二十多年來台灣的粉間均陸續關閉從原料"甘藷、樹薯"生產澱粉的製程,而改由國外進口澱粉(蕃薯粉、樹薯粉)加工成粉圓、粉粿、肉丸等產品。事實上我們吃的原料都是進口的。
        粉間不生產蕃薯粉後,農民寧願休耕也不種甘藷,不種地瓜蟋蟀也少了。而台灣人也吃不到道地的台灣的蕃薯粉作成的粉圓、粉粿、肉丸、粉條等產品。
        所以我認為為保存台灣甘藷的産業文化,我們實有必要保存一家"活的、觀光粉間",能夠繼續生產道地的"台灣蕃薯及台灣蕃薯粉",並以觀光工廠的方式來經營。並將製作粉圓、粉粿、肉丸灬等產品的工廠整合在一起作觀光工廠,當然也需要有一"台灣甘藷文化館",這一個構想可稱為台灣甘藷粉間產業文化園區!
        除了甘藷外,樹薯也是做成澱粉的重要原料,過去許多山坡地都種樹薯,生產樹薯粉,粉間不直接製造澱粉,改為進口加工後,山區農民種樹薯的也變得很少,所以如果有「台灣本土粉間園區」,也可以再增加樹薯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
        今年(2013)五月台灣爆發毒澱粉事件,大家才關注澱粉廠,但祇知道澱粉廠違法添加順丁酸二烯,以增加澱粉食物的Q度;但大家仍然沒有注意到澱粉原料都是進口的問題,也沒有特別關注進口澱粉的農葯殘留及安全檢驗問題。也許這個時候正是推動「台灣粉間及澱粉加工觀光工廠園區」的好時機!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