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兄弟之邦vs.憲法各表



兄弟之邦vs憲法各表
                                                       
         提出憲法各表的謝長廷,在受到各方質疑下,他說憲法各表是他認為目前兩岸關係最好的定位,批評他的人如果能提出說服他的主張,他願意接受。

         兩岸關係的定位在1999年李登輝前總統卸任前,從辜汪會談時的「一中各表」轉進到「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中國無法接受,這才衍生出「兩岸關係如何定位?」的問題;而中國強迫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李登輝時代隨著民主憲政改革成功後,擬脫掉一中的外衣,繼之而起的陳水扁仍然延續「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但2004年6月國民黨主席連戰在連輸兩次總統大選之後,對台灣失望,乃決心開啟「國共合作」的平台,決定依「一中架構」「國共聯手制台」,並以「國共平台」邊緣化台灣政府官方的陸委會及海基會。馬英九選上總統後,一中政策更是高於外交政策,2008年8月份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度歷史性登台,結果馬英九的「一中各表」赤裸裸的變成「見到陳雲林,國旗就收起來」,變成「祇有一中,沒有各表,淪為中華民國不是國家的恥辱」,幸好還有很多人民抗議的聲音,凸顯台灣的立場。一中原則迄今民進黨仍拒絕接受。

          民進黨為何不接受一中原則,主要是:

              1、一中原則包含台灣是中國的部分,這個「與現狀現實不符」。現實存在的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一個「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一中一台或二個中國。

              2、一中在全世界國家及國際上都祇承認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一中原則,則無異是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徒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台灣的正當性。

              3、國民黨自稱的「一中各表」的一中是指「中華民國」,祇是欺騙台灣人民的技倆,從「陳雲林來台,中華民國國旗就自己收起來」可以証明「祇有一中,沒有各表」。

              4、一中既然不是現在式(不是現狀),它是「未來式」,亦即涉及「未來中國大陸與台灣統一」問題,未來涉及統一合併都涉及修憲,都需經過2300萬人民之同意,在未經2300萬人民同意,任何政黨擅自主張一中(即未來統一),都是侵犯人民的選擇權,也是侵犯民主的核心價值。

         兩岸的定位,在「國與國的關係」(不被中國接受)與「一中」(不被民進黨及多數台灣人接受),兩者之間是否還有其它可能嗎?

         2000年阿扁總統初上任幾個月,在朝野和談會見連戰當天竟宣佈廢核四,而造成喧然大波,政局動盪不安;我因即將在2001年回台南選縣長,對於國家大局以後恐較沒時間關心,所以針對當時局勢及兩岸大局提出兩篇書面意見,一篇主張「應儘快推動兩岸直航」,另一篇主張「以兄弟之邦替代四不一沒有」。當時阿扁尚未搬進官邸,我特別傳真到他民生東路的家,也跟他通了電話,可惜他似乎不重視。當時推動兩岸直航在立法院連署已超過二分之一,給當時初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很大的壓力,後來考慮到民進黨執政的立場,不便與阿扁的執政團隊有太大衝突而作罷!時空一轉眼已12年,當時推動的直航已在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達成。但現在看來兄弟之邦仍是比較好的兩岸定位!

         為何當時會提兄弟之邦?主要是在「中國不接受國與國的關係,而我們不接受一中關係」,如何找出一個對等尊嚴而特殊的關係,降低雙方衝突的架構,而當時阿扁所提的「四不一沒有」不具宣傳性,也不具有正面的戰略性,我認為「兄弟之邦」具有幾項正面的能量:

           1、兄弟具有對等尊嚴的關係,可以滿足我方對等尊嚴的期待。

           2、兄弟之邦,具有尊重歷史丶語言、文化丶血緣關係的親近性與特殊性。
                少部分極端的台獨主張者將台灣人具有平埔族、南島語系丶越族血緣,而引為台灣人不同於漢人之主張,雖非無據,(我個人就是最重視消失的平埔文化的),但若因而即否認絕大多數台灣人為大陸移民的後裔,則也太過度了。況且台灣作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現狀事實,也是台灣人民居於民主生活方式的選擇權,與血緣無關!而且承認歷史、語言丶文化、血緣,對於改善雙方實質關係確有幫助!

           3、「兄弟之邦」一詞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遺留之中國文化固有之用語,並非像政治學法律學的「主權」「國家」「憲法」這種外來語,具有較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反而兄弟之邦,兄弟一詞能拉近雙方距離。

           4、邦的定義範圍較廣,可從邦國的國家概念到邦聯的邦、聯邦的邦,可解釋性很廣,可同時滿足台灣及中國雙方的想像。

           5、兄弟之邦,不會陷入「一中」,也不會當然就是嚴肅的「國與國」的關係,就算中國短期不接受,也不會陷入惡化的格局。

         兄弟之邦中國會接受嗎?短期內中國也不會接受,但兄弟分家已是現代社會的常態,兄弟之邦至少有助於對話與交流,在控制危險上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對化解雙方的歧見、岐視會有很大的幫忙。尤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其實也進步很快,各方面提升很多,加上參與全球事務,在公務體系人員其視野丶經驗已超過台灣很多,這是我們要自己警惕檢討的。

         至於憲法各表,不但中國顯然不能接受,在國內受到「憲法一中」的疑慮,也不可能被接受,我認為謝長廷應可以好好考慮「兄弟之邦」。

        「兄弟之邦」連獨派大老辜寬敏在二丶三年前也開始正式為文提倡,並由吳榮義在今年黨主席選舉時再度提出。辜老能提出兄弟之邦,難能可貴,也表示他的日新益新。而辜老能接受的想必獨派也能接受,所以國內應可形成「兄弟之邦」的共識。蘇貞昌主席應可以認真考慮以「兄弟之邦」來定位兩岸的關係。

憲法各表能成為民共會談的敲門磚嗎?黨的角色呢?


憲法各表能成為民共會談的敲門磚嗎?黨的角色呢?

       謝長廷在拜訪王毅後表示:當時他提出了以「憲法各表」取代「九二共識」,許多國內獨派人士至少在那一幕聽到沒有「九二共識」心裡放心多了;可是很少人會進一步問:當時謝長廷為何不在王毅面前說以「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尤其在謝長廷的新書「未來不一樣的台灣」第118丶120頁分別提到:

              國內:以「憲法共識」取代「九二共識」
              國際:以「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

        為何在王毅面前卻變成「憲法各表」取代「九二共識」,而不是取代「一中各表」呢?是一時語言準確度的誤差?或者是因為「取代」「一中各表」本身的敏感性太高可能觸怒中方,而有意識地的廻避呢?其實中國是從頭都是反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中國來說從來就祇有「一個中國原則(含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你反對「九二共識」他無所謂;但你反對「一中各表」,他就認為是你是反對「一中原則」,就是獨派了。所以這一個細微之處卻頗有玄機!

        謝長廷在記者詢問「憲法各表」與「一中各表」有何區別時,也再次發揮雄辯之才,他說:「憲法各表」是「兩個地方」有「兩部憲法」;而「一中各表」是只有「一部憲法」的存在不同的。這是辯論上標準的創造一個假箭靶來誤導大家的「稻草人」策略,把「一中各表」定位為「一部憲法」的存在,這完全是錯誤的,中共怎麼可能依照一部「中華民國的憲法」來表示一中呢?所以「一中」在1992國共開始會談時,本就非有意識的依「憲法」來主張,而祇是一個政治上的概念「全世界衹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祇是因為謝長廷將廈門市及高雄市說成依照我國憲法是「同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才發展出所謂「一國兩市」「憲法一中」的概念。而「憲法一中」終被馬英九借用,作為九二共識丶一中各表的憲法依據。

        其實「一國兩市」「憲法一中」都比「一中各表」更嚴重,雖然憲法文字雖然並無兩岸應統一的明示,但把「已凍結憲法效力的『大陸地區』,與現行憲法效力所及的『自由地區』」說成是同一國,把現行憲法體系定為「憲法一中」,正是賦予中共統一台灣的憲法正當性及必要性,也容易誤導全世界認為台灣朝野都同意統一的方向,使台海問題成為中國內政問題。這正是抹煞了從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後歷次的修憲、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彰顯台灣2300萬人民獨立行使主權,讓中華民國憲法台灣化的事實,及台灣民主改革的成果,而倒退到動員勘亂時期的憲法解釋。這就是本人為何強烈反對「憲法一中」的理由!

       「憲法共識」及「憲法各表」能否成為民進黨的共識?在謝長廷提過「一國兩市」及「憲法一中」後,除非他公開承認過去的主張有錯誤,否則難以得到民進黨的多數的共識!蘇貞昌、蔡英文也大概祇會尊重謝長廷個人的主張,而不敢淌入這場渾水。

         而謝長廷及其支持者會以「憲法各表」已成功的作為民共對話談判的敲門磚,而且誇大謝為民進黨的「知中派」,衹有他才能與中國對談。而事實上「憲法各表」真的可作為有效的敲門磚嗎?我認為它不可能成為敲門磚,理由很簡單,共產黨怎麼可能承認中華民國憲法?這也太不了解中共了,自己喊爽的!「沒有一中,中國當然祇是應付你」,除非同時明文宣示「兩岸憲法同屬一中」,而中國才可能進入思考,思考不代表接受,衹是拖得尚未駁斥,且看「你尚有何利用價值?」

         如果一個明知中國不會接受,卻需不斷用「一國兩市」「憲法一中」來引誘對方期待;而回到台灣來一會兒又是「憲法各表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一會兒又是「憲法是一中架構」來混亂大家的思緒,到頭來必然兩頭落空,而台灣及民進黨都會「輸甲脫褲」!理由是接受了謝長廷的「憲法共識」「憲法各表」,能不被解讀為承認「一國兩市」「憲法一中」嗎?民進黨還有什麼立場去反對馬英九的「一國兩區」及「一中市場」呢?而過去民進黨對台灣主權的堅持,對台灣人民的訴求,豈非成為一場騙局嗎?民進黨必然失去人民的信賴,政黨將大幅萎縮,而台灣人民的意志將會有潰散危機!中國則更易於不戰而屈人之兵!

         我個人一向贊成務實交往,也認為民進黨應更有信心面對中國的交流,如此才能知己知彼。但要堅持以現狀對等尊嚴的交流,而且要以誠信原則為上,並尊重交往的對方。謝長廷訪中交流值得肯定,社會也多持肯定。但他的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祇是隱匿「憲法一中」「一國兩市」的包裝,意圖自欺欺人必然兩頭落空,他的有計劃的媒體造勢,相對於黨的沈默,造成民進黨許多支持者對黨的惶惑。我認為台灣與中國本是「兄弟之邦」,如何面對中國崛起?中國政策如何制訂?是民進黨刻不容緩不可逃避的責任,蘇貞昌主席應更有擔當扮演黨內整合者、領導者的角色,也應扮演社會領航的角色!針對憲法各表,黨不宜沉默或只是表示尊重謝長廷的個人意見,而應該重申民進黨的立場與主張,以免造成支持者的困惑。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憲法各表與政治禪宗公案


憲法各表與政治禪宗公案


       謝長廷10月4-8日訪問中國,並會見了包括王毅、陳雲林、戴秉國等人,一般認為中共給予相當高規格的接待;謝會見王毅後,事後謝召開的記者會表示:他向王毅表達「不承認有92共識」,並主張以「憲法各表」取代「九二共識」。由於謝此行事前獨派人士就採取嚴厲公開評判的態度,對於謝過去「一國兩市」「憲法一中」的主張深感疑慮;謝在訪問行程也很機巧的表達不承認92共識,也未再提一中,解除了獨派人士的猛烈炮火;但他所丟出的「憲法各表」,卻愰如「政治禪宗」的公案,蘊藏玄機卻也頗令人費解!

       謝此行大体上民進黨主要派系及公職都持肯定態度,尤其蘇貞昌主席及蔡英文前主席。其主要的背景是大家認為2012年小英敗選的關鍵之一是,中國政策,學界分析評估因民進黨中國政策而影響投票者約有4.5%,已幾乎將近小英敗選輸的票。敗選後小英的檢討,也認為應加強與中國的務實交流,民進黨主流公職的態度幾乎是務實交流。但是一提到「一中」,除了少數外,絕大多數還是不敢公開贊同的。

       謝此行也到東山島祭祖,並於祭祖中留下眼淚,也說就好像回到兄弟的家一樣,而在台灣引起物議!我個人認為留下眼淚是否有過度矯情?大家自有公斷,但因涉及個人主觀情感,實不便評論。但謝公開表示要正視台灣人民與大陸的歷史淵源及血緣文化的關係,這倒是一個持平之論!目前部份獨派人士企圖透過平埔血統及南島語系或越族,而建構不同於漢族的論述,這個論述固有助于族群在融合過程被壓抑族群文化之發揚與被尊重,對建構多元文化及血緣認同具有相當價值,對平埔族及文化得到更大的尊重有幫助,但這並無法否定漢人移民在血緣丶語言文化歷史存在的事實,所以謝的說法應可認為是持平之論。

      然而如何解讀謝所說的「憲法共識」「憲法各表」呢?禪宗一向有所謂的「文字障」,而如果有人蓄意創造一堆「文字障」,那大家就更累啦!

      如何解讀謝的兩岸關係的主張,可以將他過去所主張的四組概念,依其主張之先後次序並排,也許可以容易理解:
            「一國兩市」
            「憲法一中」
            「憲法共識」
            「憲法各表」

       以上四組概念究竟是並存?或者是後者否定前者?如果以謝訪問中國大陸前後的說法,一國兩市他至今仍是承認的。但他對「憲法一中」則推說是記者簡化的說法,他的完整說是「以中華民國憲法回應一中」,可是這兩種說法其實已自相矛盾,他說依現行中華民國憲法,高雄與廈門是同一個中華民國下的兩個城市;而且他也多次公開在立法院宣稱現行憲法是一中架構,目前他也沒改變他對現行憲法一中架構的解讀。所以這四組概念在謝長廷的主張是並存的。

       如果並存,則是否有矛盾?一國兩市與憲法一中,是謝對現行憲法的解讀,屬於個人的見解;至於憲法共識,謝長廷其實也承認有共識的部份,也有沒共識的部份,所以憲法共識其實祇是「國內不分藍綠尊重現行憲法体制的共識」,至於最關鍵的現行憲法是否一中?則顯然藍綠沒有共識,甚至綠色的團體內部也無共識。至於憲法各表則是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表彰各自的憲法,但這個顯然中國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四組概念嚴格來說並不矛盾。

        而既然四組概念並存,則謝長廷的「憲法各表」,就是建立在「一國兩市」及「憲法一中」的前提下,其實完整的內涵應該就是「憲法一中各表」,否則即自陷矛盾;也就是無論是中華民國憲法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都是一中架構憲法,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所以文字再怎麼天花亂綴,其實「一中」才是核心問題,也才是共產黨向謝長廷伸出橄欖枝的關鍵。

       既然「一中」是關鍵,那為什麼要搞一大堆文字障呢?這就是關鍵!國民黨過去談一中各表,但一中各表,中國祇接受「一中」,不理會「各表」,連陳雲林來台灣所經過之處,中華民國國旗都強迫收起來,可見「各表」中國不承認,卻是國民黨拿來騙老百姓自我阿Q的說詞。然而「一中各表」還是有一中,人民還是有被統一的直接聯想,還是會害怕,會影響到選票。所以不知從何時開始,國民黨就用「九二共識」替代「一中各表」,媒體開始大量使用「九二共識」,而少用「一中各表」,在野黨也陷入九二共識的陷阱。因為九二共識沒有一中的字眼,所以人民比較不會擔心比較沒有警覺,這就是國民黨高明的宣傳統戰策略。蔡英文在2012年大選時陷入「是否有九二共識?」的論戰,其實應是攻擊「一中」,卻反而淪為守勢!因為不管有無九二共識,國共兩黨都是一中原則,就攻他的「一中」就是了!

       至於謝長廷從「一國兩市」「憲法一中」一路轉進到「憲法共識」「憲法各表」,其實道理是相同的。因為「在綠營的支持群中,一中是沒市場的」,2007年謝在「一中」的包袱下,仍能取得民進黨總統提名權,可以算是超級辯才,他很機巧的將他的主張定性為「對現有憲政實狀的解釋」,而又主張不滿憲政實狀所以要修憲制憲。雖然如此,一中的質疑,仍是他的問題,所以用「憲法共識」、「憲法各表」而「隱匿一中」以避免陷入「一中的質疑」。然而如前所述核心議題仍是「一中」。

      憲法各表能否為中國接受?中國對謝所提憲法共識及憲法各表的態度為何?目前中方尚未具體反應,理由是中國想要充分利用謝的影響力,來達到幾個目的:1、來警告國民黨,它不是惟一的選擇,形成國、民兩黨競相向中國示好的格局,以逼迫馬英九作更多的讓步;而具體的案例是最近中國在台留學生健保問題,國民黨提出比民進黨更優惠的政府補貼方案。2、引誘民進黨更多人接受憲法各表,進而接受憲法一中,讓民進黨更多抬面人士不敢公開反對一中,而孤立限縮民進黨內反一中的堅定獨派勢力。在這些目標正有效發酵下,中國不會這麼快去反駁謝的說法,而寧願任其各說各話!

      至於民進黨內憲法各表能否成為兩岸關係的定位呢?看來可能性也不大,因為無論蘇貞昌、蔡英文兩位角逐2016大位的人也都是夠聰明的不會涉入有「一中之嫌」的政策!

      謝長廷返國後公開表示他認為憲法各表是目前他認為最好的兩岸關係的定位,而且說如果有更好的能說服他,他會接受。其實兩岸的關係的客觀事實誠如李登輝時代所定位的「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祇是中國不接受罷矣!而此一特殊關係,包含    1、雙方有共同歷史丶文化、血緣的關係,也包含   2、中國大陸主張主權及於台灣。我一向認為嚴肅的政治法律術語無助于解決此一兩難而鬪爭的格局,中國不會接受「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也當然不會接受「憲法各表」,他們祇會接受謝長廷的「一國兩市」「憲法一中」的「一中」罷矣!所以2000年阿扁執政時正陷入廢核四風暴,我向他建議儘速推動兩岸直航,並將兩岸關係的「四不一沒有」重新定位為「兄弟之邦」。時隔12年,我仍然認為「兄弟之邦」的定位比「憲法各表」更好,而且也不需要對方的同意!為什麼「兄弟之邦」比「憲法各表」更適當,將另文說明!

後註:2013年6月27-29日謝在香港的研討會,中國的代表已明確公開表示不能接受憲法各表。其實這當然是中國不能接受的,聰明如謝者,豈非不知呢?他明知又為何作主張呢?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不能參加開幕式的廈門行


                                                 不能參加開幕式的廈門行

        九月份蘭藝雜誌總編輯黃禎宏偕同台南市新任蘭藝協會葉理事長來佳里基金會拜訪我,擬聘我為該會的顧問;同行尚有台南將軍出身已到大陸十幾年的蘭藝界台商林村明,他正在籌辦廈門市首屆海峽兩岸蘭花精品展,他邀請我參加作為這個展的貴賓,而且告訴我將會有3丶40位台灣蘭花界的朋友參加,我對大陸蘭花的產業及市場也有興趣關心,也想藉此機會了解廈門漳州附近幾位台灣從事農業的朋友的狀況,所以就一口答應了!

       我在2010年曾先後到中國大陸三次,第一次在6月底去促銷愛文芒果,行程從北京--上海--昆山--杭州;第二次在9月份去北京促銷中秋節文旦柚及其它時節農產品;第三次則為優質台灣農產品在中國大陸的高端通路設立,去作北京及天津的高端通路作促銷活動;同時也到福建進行文化及尋根祭祖之旅。這三次大陸行之後一些賣葯兼獨派政論電台就作了許多負面的解讀,甚至說我打算去大陸作生意!為了避免這種荒謬的謠言繼續擴散,卸任後我就避免到中國大陸,反而到美國去進修!

       在決定參加這次蘭花展後,就由台商林村明及黃禎宏去安排相關進出廈門的手續,我決定實際走一趙小三通來體驗一下。後來有一位朋友知道我們廈門蘭花之旅後,很熱心跟國台辦聯繋,希望國台辦能協助;結果沒想到國台辦竟慎重要求我循二年前的先例,先派一個代表去北京國台辦先作溝通,如果不能到北京則到上海台辦先溝通。我覺得沒必要這麼麻煩。後來國台辦也同意了,但是託那位朋友來表示,希望我到中國大陸不要稱「中華民國」,且稱「大陸」不要稱「中國」,我聽了覺得實在太不尊重了,所以請這位朋友轉達我的意思說「這是很不尊重的,如果他們不同意我入境,就在小三通的入關口把我擋下來。」國台辦這次的處理方式,幾乎是干預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程度,還真以為台灣是北京在管呢!讓人有台灣3、40年前白色恐怖的感覺!我真不知道他們為何養成這麼傲慢的態度?

       正好幾個禮拜前,一位經常在北京與官方人士有交涉的朋友提到,中國大陸相關人士對我在黨主席選舉時的言論的觀點,他們認為我比二年前給他們的印象變得很獨派的觀點,例如「明確反對一中、評判一中」甚至發起「反一國兩區大遊行」,強調「台灣香港化危機」,又強調「南向佈局丶南向政策」,比他們所預期的更獨派,至少是選舉時就變得很獨派!我當時並沒有刻意把此事作太多聯想,心想也許我現在並無公職也無黨職衹是一介平民罷矣!

       由於蘭展的主要活動是10月11日晚上的迎賓晚宴及12日的開幕典禮,林村明及黃禎宏在拜訪我時,也都事先告知我這是主要參加的活動。

       我10月8日搭小三通到廈門後,9、10日兩天到漳州地區拜訪幾位台商朋友,九品香水蓮花及南坑咖啡丶杏鮑菇,並參觀世界文化遺產「南靖土樓」,及漳埔台灣農民創業園及入園的鉅寳蘭園及建設中的「蘭花專區」(仿效台灣蘭花生技園區),可以說非常充實,收穫也很多!

       10月11日晚上是蘭展慣例的迎賓之夜,事前竟傳出我不能參加的說法,我覺得不可能,可是在迎賓之夜的介紹台灣來賓時就獨獨沒介紹到我。晚宴結束後,有一位喝了不少酒的台商朋友「秦仔」有些醉意跟我說「主辦單位受壓力,原擔心媒體來,不希望我參加迎賓之夜晚宴,但主辦單位堅持我必需參加。而隔天開幕式媒體很多,主辦單位有壓力希望開幕時我不要在場,開幕式結束後才到會場」他講話時正好邀請我來的台商與大陸的朋友也都在場而且似乎也同意他的說法!我當場覺得有些怪異,但因為無所求,所以也就客隨主便,而且也沒問壓力到底是來自何單位?

       隔天(12日)早上我們尊重他們的意思避開開幕式後才到蘭展的會場,正好遇到二位台灣來熟悉的教授及幾位業者,擬一齊合影,會場一台攝影機疑似記者也來拍攝,而負責籌辦工作的台商朋友特別跑去跟疑似攝影記者咬耳朵請他離開,氣氛一下子變得很詭異!似乎我這次行程有關單位不希望有媒體暴光。

       本來一場頗為單純的蘭花專業展,因為一些政治的因素變得很詭異,隨行的朋友政治敏感度高的都為我抱屈,我因為卸任縣長職務後,也學習適應平民的生活,所以抱著無所求的心裡,本來是好意來看能否為台灣蘭花業者加分,所以也不想增添台商蘭花業者的困擾。但連一些大陸的朋友都對謝長廷訪問廈門丶東山島丶北京能受到高規格的接待,媒体刻意大量暴光,反而我受到處處打壓也頗不以為然!不是要鼓勵交流嗎?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呢?

       我當然不敢跟謝長廷前院長作比較,他是派系領袖,目前在黨內也是「喊水A結凍」,選過總統、副總統、當過黨主席、行政院長;但對我打壓的痕跡,似乎不得不讓我聯想起幾個禮拜前那位朋友給我的訊息,中國對我在選黨主席時「反一中」的立場及發起「反一國兩區大遊行」的不滿有相當的關聯性。民進黨也許可以從我這次的經驗得到一些啟示。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謝長廷訪問中國大陸的效應將如何?



謝長廷訪問中國大陸的效應將如何?


       謝長廷將於10月4日啟程訪問中國大陸北京,此行雖是受邀為國際調酒比賽的貴賓,但以謝在民進黨天王級的份量而且是現任中常委的角色,首次破冰之旅,必然受中共及各界的關切!由於謝此行是以私人身份而非代表黨,他在記者會也表明要自負其責。但以其天王級的份量,此行將對台灣民主運動及民進黨將產生實質的影響!

       如果從交流的角度,謝此行以私人名義其實也並無不可,甚至值得鼓勵多交流!而且以謝的聰明機智,而且擔任過民進黨主席、行政院長、民進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想必對表達台灣的立場應無庸置疑!

       問題是謝在10月1日行前記者會,回答記者的詢問的幾個問題,就讓人產生很大的疑惑!

       記者問他以前主張的「憲法一中」的問題?謝表示這是記者簡化他的論述,並不是他講的話,他的答覆其實是「以中華民國憲法回應一中問題」;記者又追問他在高雄市長任內為訪問廈門市,所提的高雄市、廈門市是一國兩市的主張又如何解釋?謝表示雖然是兩岸的兩個城市,但依據憲法都是同一國,但這個國是指中華民國,不是另外一個「國」。

       謝的答覆看似機巧,但卻讓我很難區別他的主張「一國兩市」跟馬英九的「一國兩區」以及「一中各表」有何區別?而且雖然他否認他主張「憲法一中」,但從其內容「一國兩市」其實已達到「憲法一國」的程度,而「一中」與「一國」又有何區隔?看起來似乎「一國」又更嚴重!

       民進黨的確是個思想言論都很自由的政黨,可是當我們強力批評馬英九的「一中各表」,及2012年大選後高唱「一國兩區」是出賣台灣主權,剝奪人民對台灣前途的選擇權時,國民黨祇需四兩撥千金的回答說,他們是依照憲法規定,並參照謝長廷的「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市」,就足以讓民進黨「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了。

       的確依照現行憲法體系(憲法本文及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大陸地區」及「自由地區」,問題是中華民國(ROC)已依現實狀態對大陸地區的法權完全凍結,衹有在「台澎金馬自由地區」行使法權;而大陸地區目前現實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統治,而台澎金馬自由地區現實上亦非PRC所統轄。所以現實上在1895年以前舊中國統治範圍內,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與中華民國(ROC)併存的現狀。

      「一中原則」(祗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是否需正面回應?或者是各說各話?的確是關鍵!

        兩岸的現狀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一個中華民國(ROC)在台灣」,而:
1、如果說「中華民國在台灣也簡稱為中國」,則現狀可稱之為「兩個中國」並不為過;
2、如果將「中華民國在台灣簡稱為台灣」,則現狀可稱為「一中一台」(其實更符合國際的認知);
3、至於將現狀定位為「一國兩區」,則顯然不是現狀,而是一種「中國領土」的法理的主張,或是「中國領土」過去的描述,或是未來「中國領土」的描述,其實都衹是要蘊含「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的領土主張,也是要合理化「中國統一台灣的正當性」。

       我們也不得不坦言,主張「憲法一中」或「一國兩市」在憲法上並非毫無依據,但此項主張對「維持台灣目前獨立的現狀」卻是最不利的主張;而主張中華民國在台灣(簡稱台灣)是一個現狀已獨立的國家,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是否統一問題?則需經台灣2300萬人民的同意!這個立場不但忠實反應現狀,也充份體現台灣民主運動的成果及追求的民主價值。也對中國大陸在後續民主的波濤洶湧改革價值,提供一個先驅的典範!

      過去民進黨堅持不接受一中原則,關鍵不在「一中」,而是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且國際上認知的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絕對不是「中華民國」。所以無論是「一中各表」「一國兩區」,都是很容易使國際人士各國陷入「台灣的政府也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的認知,而且進一步衍生「台灣與中國是否統一?或統一的?是中國與台灣內部的問題,外人無從干涉」。所以民進黨一向批評:「這種一中架構是,自欺欺人,對內欺騙國人,對外自損國格,自甘淪為區域政府。」。所以陷入「一中的框架」就如同接受「中國統一台灣的正當性」,也是投降的前奏!這就是民進黨之所以強力批評馬英九讓台灣的主權消融的原因。

       謝長廷過去在爭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及總統競選活動時,針對他過去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市的主張時,以非常機巧的方式回答說:「現行憲法是中國的大架構,就是因為現行憲法不合理,所以民進黨才要推動修改憲法、制定憲法」,而成功脫困,超越蘇貞昌勝出。但後來他可能也自覺憲法一中,獨派反彈聲浪太大,而且也被馬英久借用了,所以又創造了「憲法共識」;但憲法共識,在他沒有否定以前的「一國兩市」主張下,仍很難脫離他現在所不願承認的「憲法一中」的認知。而憲法共識,在獨派內部就沒共識,有一部份獨派不認為台灣已經獨立,所以要繼續推動修憲制憲正名運動;有的則認為台灣已經獨立,修不修憲已非必要條件,強推修憲制憲也過不了。而要藍綠有憲法解釋的共識更困難;至於中共更不可能承認或接受中華民國憲法,卻祇會借用中華民國憲法說:「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憲法共識」會被中共及國民黨窄化、合理化、合憲化為「一中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謝長廷訪問中國,在中國的言論如果祇表示依據憲法,則必不能滿足中國統戰之目的,如果談憲法是一個中國的架構,則中共必然大作文章,對民進黨的政治衝擊必然很大!聰明如謝長廷,在此一歷史的關鍵時刻,不知會作如何抉擇?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地方治理與國家競爭力

地方治理與國家競爭力

       今天是民進黨智庫地方自治小組第一次會議,我是這個小組的召集人,組員有翁金珠丶彭百顯及六位學者包含陳立剛、張正修、陳朝建丶蔡茂寅、陳耀祥、陳慈陽等六位教授。
       今天主要是討論本小組未來討論的各項主題,經過將近三個小時的討論,初步將討論八項主題:
1、如何落實地方自治?中央與地方權限責任如何合理而有效能的劃分?
     雖然五都升格直轄市的配套計劃,[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法]及[統籌性分配稅款及一般性補助款]及[公共債務法]為地方急迫性議題,但五都就有都會型直轄市及鄉村型直轄市,立場各有不同;而一般縣市與直轄市立場又不同,政治角力成份大於理性探討的可能。而且中央與地方之合理地權限劃分未明確探討前,即踏入財政收支劃分法實非合理!所以先探討如何落實地方自治的合理的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以及有效能的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
2、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法。
3、公共債務法。
4丶一般縣市與直轄市的權限丶財源丶地位如何更平等?
5、地方政府組織及地方選舉制度:
      地方選舉買票及黑金綁椿是台灣地方政治無法擺脫的夢魘,以致社會精英很少有人願意投入地方選舉;而當選的人為求連任幾乎把大部份時間投入基層婚喪喜慶跑攤上及個案服務上,而顯少力氣再關心地方公共事務及地方發展政策。而攸關地方競爭力提升的政策,顯少成為地方主動推動關注的焦點。
      如何徹底斷絕黑金買票控制地方政治?如何鼓勵社會各界精英能夠參與地方政治丶地方公共事務、推動提升地方競爭力的政策呢?我認為歐洲各國在地方選舉所採取的政黨比例選舉制度值得台灣學習,因為各政黨推薦的名單中,選民投政黨票,且依各政黨得票率分配議員席次。此一制度應徹底杜絕買票黑金問題,而且鼓勵各界精英參加地方公共事務。
6、地方分權及更多的人民參與制度:
      是否參考美國地方政府分權的制度?美國地方政府的組織,有一些跟台灣不同者,例如地方教育是由市民直選數名教育委員,組成教育委員會,再由委員會聘請教育執行長及校長,並訂定教育政策及執行相關預算。國民教育是地方政府重要職權,但一般地方民選首長通常沒有力氣去管理監督幾百所學校,是否要考慮美國地方政府的選舉教育委員的制度。
      此外美國地方政府的"警長、檢察長、法官、主計長(Controllor)"一般也都是地方公民直接民選,而非由政府指派,這也是地方分權及給予人民更多參與權,也培養人民關心公共事務的能力!
7、地方經濟與區域發展:(沒落地區[鄉鎮市]的振興方案)
8丶直轄市(五都)區的定位與職能?區是否應選舉?
9丶是否定期召開"行政院與地方首長會議"?並由行政院長率內閣親自主持!例如2個月召集一次?
      行政院院會目前祇有五都市長受邀參加,其餘縣市長未能獲參加,下情不易上達,尤其中央許多不合時宜的法規與政策,常常是國家競爭力的阻礙,所以行政院應定期召開"行政院與地方首長會議"。

     本小組下次開會時間10月17日(三)上午9:30
     下次討論主題:[中央與地方之權限責任如何劃分?----如何落實地方自治?]
     報告人:陳朝建教授。

     一般認為地方自治這個小組可能都是一些老掉牙的議題,沒有什麼"梗"!但我個人卻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已陷入制度的瓶頸,要如何突破瓶頸深化民主?深化民主才能以民主來捍衛台灣,而要深化民主,不祇是:1、中央要推動國會選制朝向票票等值的[德國式的以政黨比例為核心的兩票制],2、在地方選舉也要推動杜絕黑金的"政黨比例代表制"。更要落實地方自治,徹底解決直轄市與一般縣市在制度上不合理的落差,而且更要將"地方治理與國家競爭力"的議題緊緊相扣,一切政治都是要落實在地方。我們這個地方自治小組,也許真能為台灣的民主開啟一扇希望之光!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台灣「人」「財」兩失大探索 引自:啟富達國際研究團隊


主旨: 台灣「人」「財」兩失大探索
  台灣「人」「財」兩失大探索
 
您可以不在乎,但您必須知道!  【啟富達國際研究團隊】
一、台灣經濟奇蹟的美譽早已不在
曾幾何時,「台灣的經濟奇蹟」是所有台灣人共同的驕傲與回憶,更在國際間留下一段美麗的佳話,如今此一光榮歲月已不復見,甚至已陷入「人」「財」兩失的泥淖中而不自知。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於今年 45 在新加坡大學舉辦的一場座談會中指出,台灣正苦於無法留住人才之際,竟然又阻止外來人才加入,又遭逢國民平均收入下降的情況,新加坡須引以為鑑,避免重演「台灣故事」。此一事件經由媒體大篇幅的渲染報導,台灣的故事已成為國際間的負面教材。 
觀察台灣近年來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包括「流浪教師」、「流浪教授」、「高學歷高失業率」等現象,都是台灣人才失衡的證據。除此之外,即使上班族維持著一份穩定的工作,為自己投保勞工保險,但未來仍將可能面臨退休後無法領到勞保退休金的窘境,因為勞委會日前於行政院的會報中,都明確指出勞保基金將在民國120年會破產。這不禁讓人好奇詢問,台灣的社會到底怎麼了?啟富達國際將為民眾深入探究這些現象背後的緣由,並引領民眾如何在亂世中尋找自己的一盞明燈。
二、台灣人才大失衡
大學過度開放,學歷大幅貶值
台灣社會受到傳統思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影響,使得現代多數的學生、家長都盲目的在追求學歷,並認為只要憑著一張學位文憑,出社會後就能坐領高薪、順利升遷,而台灣的政府官員也順應這股潮流,大開大學之門,並將技術學院改制成大學,台灣的大學數目從10年前的61所,暴增近1倍至116所(見圖一)。
依據內政部主計處最新統計(見圖二),截至100年度為止,台灣的大學生人數已超過419萬人,而具有博、碩士學歷人數也正式突破100萬人來到101.4萬人,這些現象都是大學過度開放累積的結果,因為大學生在10年內暴增1倍,碩博士人數在10年內暴增3倍。而大學生暴增的結果就是,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學生占我國1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也迅速竄升,從10年前的13%上升至26%,這意謂著,15歲以上的人口中,每4個人當中就有1人是大學生(見圖三)。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雖還是開發中的國家,但25~64歲人口中受高等教育比重,卻是名列世界的前茅(見圖四)。諸多證據顯示,台灣高等教育已達氾濫的程度,過去甚至上演出18分的成績就能上大學的亂象,引起社會的譁然。


高學歷高失業已成為社會常態
正當政府官員在為自己讚許,高等教育普及化成功之際,卻不知此已嚴重傷害高等教育之價值與形象,更造成社會的亂象,這都源自於高等教育過度普及的結果。從失業率統計來看(見圖五),20126月的全國失業率為4.21%,其中大學生的失業率卻高達5.87%,居所有教育程度之冠,即使擁有研究所學歷,其失業率仍高於專科程度之失業率。這樣的數據結果似乎令人非常痛心且徬徨。大學生苦讀4年,畢業後面對的就業環境卻是最惡劣的。這不禁讓大學生、家長反問自己,有需要花這麼多的時間與金錢在追求大學文憑嗎?甚至,即使取得大學文憑,所領到的薪資卻是逐漸在下滑,不如13年前的薪資水平(見圖六)。


三、台灣財政大失衡
時下的年輕學子,現在除了要面臨就業環境的險惡外,甚至辛苦工作2030載後,年老想要靠勞保退休金安享晚年時,竟有可能面臨領不到退休金的風險,因為國家財政逐漸在惡化,退休金面臨破產的巨大風險,此一問題攸關民眾將來的權益,你我怎能不知呢!
國家財政逐漸惡化
長年以來,中央政府的實質收入不足以支應政府支出,均須仰賴發行公債及賒借作為支應各項支出。以100年度來看,去年政府收入16713億,但支出達17344億,年度負債達631億,若再加上特別預算支出,今年度將再舉債2290億。目前中央政府1年期以上未償還債務已達46365億,佔行政院主計處公佈前3GNP平均之比例達34.88%(見圖七)。
然而,若再將未滿1年期債務,累積長短期債務總額為49155億,佔前3年度GNP平均之比重達36.97%,更將逼近我國公共債務法規定舉債上限的40%。因此,政府將來再舉債的空間已有限,甚至未來必須進行債務減赤的動作,政府可運用的經費將會越來越少,一旦國家出現重大災難,也難有額外的經費去支應。
勞保基金面臨破產的命運
勞保退休金本是本國勞工晚年最後的保障,國內有高達900萬的勞工權益繫乎於此,但現在的勞工朋友們,可能要有危機意識了,因為勞委會日前在行政院的會報中指出,依照目前的進度,勞保基金在民國109年入不敷出,民國120年正式破產,往後債務逐步累積(見圖八)。因此,唯一較不受到勞保基金破產波及是目前已經退休的人,因為他們尚能領取19年的勞保年金,而50歲的勞工尚能領取10年勞保年金,至於現在不到35歲的年輕一代,可能一毛錢也領不到。勞保基金最終會走向破產之路主要來自於勞保退休金制度的缺失與勞保基金投資的失利。


1.制度的缺失,注定勞保基金會破產
勞保最終會走入破產的命運已非新鮮事,甚至在成立之初時,此問題就已注定會發生了,整個制度可以用「付的太少,給的太多」來形容,主要的問題包括有:(1)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過高,目前台灣的所得替代率為70%,普遍高於各國。(2)退休年資給付過度寬鬆,現行勞保退休金給付以最佳60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作為計算的基礎,遠比其他各國計算的標準還要優渥。(3)退休年齡門檻低,台灣目前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且年資滿15年,即可提領全額退休年金,亦優於其他各國(見表一)。
正當全球世界在努力挽救歐債問題的同時,同時也譴責歐債問題是來自於歐豬五國過度的消費與貪婪所致。以目前台灣的財政情況與勞保退休金制度來看,早有步入歐豬五國後塵的疑慮,台灣政府當局應要有徹底改革的決心,不能為了選票而順應民意,否則最後會讓台灣陷入不可挽救的深淵。
2.投資的失利,加速勞保基金走向破產之路
事實上,勞保基金的財務狀況恐比這個情形還要嚴重,因為上述情況是假設勞保基金每年有3%的報酬。但根據審計部審查中央政府總決算報告指出(見表二),截至100年度為止,四大基金合計23千億,但去年即虧損898億,其中勞保基金損失124億、新制勞退基金損失264億、舊制勞退基金損失190億、退撫基金損失284億、國民年金保險基金損失36億。



甚至檢視四大基金過去5年、10年的平均績效(見圖九),表現最佳的勞退基金,其獲利分別也只有1.69%3.03%,遠不如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分別為3.4%5.4%。因此,審計部也進一步指出,政府未來恐須要為四大基金支付8兆餘元的費用。這些證據再度顯示,現代的年輕人恐難從勞保基金獲得退休的保障。



四、自身能力要不斷提升,才是人生最大的保障
台灣過去光榮的歲月,讓人們容易留戀過去,觀念想法也容易維持在舊有的模式,只要認真讀書取得一個大學學歷的文憑,就是未來人生最大的保障,甚至能取得碩博士學歷,更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此外,民眾在辛苦工作大半輩子後,晚年可以領取一份勞保退休金,也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但這些過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現在可能都存在了很大的變數,大學生滿街跑、大學生薪資不如13年前,甚至35歲以下的年輕人,將來要退休時,可能一毛退休金都領不到。
面對社會已演變至如此的競爭與險惡,我們只能更加的努力,我們無法扭轉世局,只能學習如何在這個世代下好好生存。啟富達國際總經理趙靜芬時時提醒自己與勉勵週遭的人,「自身能力要不斷提升,才是人生最大的保障」,尤其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財知識,才能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個最安全的避風港,就如同大家耳熟能詳的箴言「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