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南科考古陳列館


[2006心情故事] 2006-12-13 00:00 瀏覽人次(2398)



沒有堅持,南科內眾多史前文化遺址,仍將潛藏於地底層內不見天日……。在已然逝去的年代,人們究竟如何生活也還是團迷霧,許多文物之所以珍貴,正因為其儼然是活生生的文獻史料,其間流轉著人間步履蹣跚的殘印及五光十色的絢麗。



阿智於南科陳列館室一隅




在南科考古進行之初,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朱正宜博士即投入是項領域,在10餘年漫長的挖掘過程裡,其自碩士讀到了博士,從未娶妻生子到現在已是4個小孩的父親……。經歷了他個人一生的重要階段,亦見證了南科史前文物之出土歷程。






阿智陪同台大林能白教授一行人參觀南科考古陳列館 ,朱正宜博士(左二)正向與會人員作詳盡導覽。




在需要投入大幅心力進行研究的人文科學,正因為有像朱正宜這般熱忱的人,才能找到南科考古文化的出路,為其找到歷史上的定位。或許他也由研究工作中得到快樂,產生奮進的動力,擁有源源不?地活力,因而成就其學問的專精能力。







隨著南科史前文化遺址知名度日開,因而日前前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現職台灣大學的林能白教授及企業界人士一行人,試乘高鐵南下並前往位於南科三路之「南科考古陳列館」參觀,而朱正宜亦特別趕過來為他們作導覽解說服務。從遺址中所掘出之文物橫跨4,500年,主要區分四文化層:大坌坑文化(距今4200~4800年)、牛稠子文化(距今3300~4200年)、大湖文化(距今1800~3300年)、蔦松文化(距今1400~1800年),從16萬餘件出土文物中拼湊出當時人類之生活紀錄及使用器具狀態。而由破瓦殘片中,重組成每一原件的昔日樣貌,都是煞費苦心之作。在南科考古陳列館內文物分六期存放,除上述四文化層外加以西拉雅文化及漢人文化層。




台大林能白教授(右四)耳聞南科文考古陳列館蒐藏眾多考古文物,因而率隊前來參觀。


阿智陪同台大林能白教授一行人參觀南科考古陳列館 。



目前,台灣已知一千多個史前遺址中,約可歸類為十四個史前文化,文物跨越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從中業已發現台灣年代最久遠的第一狗遺骸、碳化米粒。喪葬、裝飾及農漁狩獵之民間習俗,在小小存放空間裡,雖然絕大多數的陶甕都還有著仔細修補復原的痕跡,但仍處處閃現著史前文化之吉光片羽。對於不懂其中珍稀者或視之如破瓦,但懂得的人則視若珍寶。







在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範圍內,已發現的57處遺址中,已完成基礎性考古工作的有28處,文物約有16萬餘件,但陳列於館室者非常有限,無法完整呈現發現文物之全然面貌。故我及縣府同仁爭取南科史前文物博物館已久,最終在蘇貞昌院長之承諾支持下,將朝獨立館方式規劃。







對於南科史前文物而言,其有了安身立命之處,無須再隨波逐流,成為堆置於倉庫之破瓦廢鐵,除小小的「南科考古陳列館」外,使得相繼出土的文物均得找回其失卻了的時代意義,重新尋得新生的契機。







備註:各位網友若對南科史前文物有興趣,歡迎前往「南科考古陳列館」參觀,採事先預約制。相關資訊請至專屬網站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