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按圖索驥,沿著台灣堡圖走城南】

星期一(4/16)上午我們參訪南海學園、和平西路丶三元街丶汀州路到中正橋丶河濱公園與紀州庵,把上次沒走完的城南地區與崁頂地區走一遍。為我們導覽的吳老師對在地文史地理非常有研究,而且有豐富的帶學生現地導覽經驗。在出發前他還特地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堡圖,讓大家對南門城外的早期聚落及地貌有初步的認識。

我們一行人先走到南海學園裡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上一次來參觀我沒有特別的認識,但當吳老師介紹台灣藝術教育館的前身是日本統治時期興建的「建功神社」,卻令我大為驚訝。創建於一九二八年的建功神社,雖然經國民政府去日本化而喪失原貌,但旁邊的石頭欄杆與主展館圓頂建築仍然可以看到建功神社遺留的痕跡。神社的圓頂外觀原為拜占庭式的洋蔥屋頂,目前外觀已略呈尖頂狀,但內部卻仍然呈現圓頂造形,祇是國民政府的黨國思維,而刻意在圓頂畫上黨徽,一面牆面刻意掛上孫文。建功神社負責興建的建築師井手薰,用了很大膽的建築風格,把日本風格、西洋風格與台灣風格融合在一體,而使建功神社跟傳統日本神社大不相同,無論是在當時與現代,都是令人感到前衛的建築風格。

之後我們沿著植物園準備過和平西路,看到一處鐵絲網圍起來雜草叢生的一塊荒地上有一些凸出地面的廢棄水泥結構物,吳老師說這是「龍口町塵芥燒却場」,也就是日本統治時期最早的垃圾焚化場。據說「龍口町塵芥燒却場」已經被市政府列入歷史建築,祇是可惜荒煙漫草,也沒有解説牌,大家一定以為是荒廢很久的工地。對待文化資產的態度實在值得檢討。

我們來到最近捷運萬大線命名爭議的廈安里,這裡附近在日據時期為南機場,所以地方也有聲音主張以南機場站命名。吳老師説廈安里可能是歷史上的下崁庄。走進三元街與汀州路,吳老師跟我們解說三元街過去就是新店溪另一個支流,後來被加蓋而成為三元街,目前下面仍然是河道。而我們所經過的城南地區除了崁頂庄之外,旁邊還有加蚋仔庄、下崁庄與龍匣口庄。而汀州路日據時代就是萬華到新店的鐵道路線,可以一路通到公館與台大一帶。龍匣口庄原為平埔族龍匣口社,後來被簡稱為龍口,旁邊的龍口市場等地名還繼續連結了過去與現在的痕跡。永義宮的匾額上還可以看到崁頂兩字,代表是過去的崁頂庄。過了龍口市場後一直到中正橋的引道橋旁的店家許多都是從事二手冰箱丶廚具的產業,而形成區域的產業特色。

最後我們走到了連結重慶南路台北市與永和的中正橋,這座橋在日據時代被稱為川端橋,因為橋這一端當時是「川端町」,橫跨新店溪連接到永和。我們特別到橋下去觀看日本統治時期興建的橋墩,目前還是在使用,據說已經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文化資產。從橋下望去,右側是日本統治時期興建的橋墩,而左側則是戰後一九七一年增建時的橋墩,兩相比較就可以明顯看出,早在50年前日本人興建的工法設計,顯得更仔細丶更講究造型美學。一座橋可以讓大家認識到台灣工程史與工法的演進,令人大開眼界。

最後我們來到紀州庵,這是一家原來是日本人開的料理屋,因為臨新店溪可以享受新店溪的美景,而富盛名。而在二次大戰末期卻成為神風特攻隊年輕的隊員要執行任務的前一晚,日本軍方特別招待他們縱情狂歡的場所。而南機場可能也是日本神風特攻隊曾經使用的機場。

老社區的許多老故事如果沒有傳承不久就會消失。而這些老社區隨著交通及產業的變遷,正在衰退中。過去美麗的新店溪因為堤防及交通的阻絶也跟社區顯得疏離。也許在保留地方的歷史紋路下,如何進行全區的都市更新,應該也是一個思考的大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