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天橋、迴廊、空中花園—立體交織的華江社區】

日前(4/29)下午在艋舺地方文史工作者「台北水窗口」高傳棋老師帶領下,走進華江整建住宅的環型天橋社區,才驚覺它的別有洞天。
※ 特別好走的天橋樓梯:
首先高老師介紹我們這裡的天橋特別好走,爬起來特別輕鬆。他告訴我們天橋的設計除了樓板寛度丶間距合乎人體工學外,關鍵在於每一個階梯不是90度,而是略為外傾的87度,所以走起來特別輕鬆。

※ 1970年代六大知名建築師操刀:
華江整建住宅(華江社區)位在萬華區西側,西邊就緊鄰淡水河,這也曾經是艋舺的第一碼頭,但因河道淤積變遷港口功能消失,復因防汛之需築堤,而成為堤防邊垃圾堆積雜亂之處。1967年台北升格直轄市市長高玉樹於1970年任內,參考新加坡國民住宅的經驗,將這一塊雜亂之地以區段徵收都市更新的理念,開發成現今所看見的華江整建住宅。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個計劃是由當年六大知名建築大師沈祖海、陳其寬、黃寶瑜、高而潘、虞曰鎮和郭炳才等人所設計,的確是一件難得的美事!

※ 14棟由天橋連結社區,台灣最大棟: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華江社區是由14棟的連棟建築,並以天橋予以連結的社區,所以雖然被環河南路、和平西路交會切割成四個區塊,但卻透過天橋卻可以串連成一個完整的社區。天橋串連起社區獨特的交流情誼,恐怕是台灣最具有特色的社區。同年代起建的中華商場是8棟天橋連結,曾經是台北最熱鬧的商圈,但如今因鐵路地下化已經拆除消失不見了。
華江社區可以號稱天橋連結的「台灣最大棟」。高老師說它在全盛時期,可以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完整社區。包括社區的地標8樓高超大的「飛碟」造型共用水塔,跳脫傳統建築每一棟頂樓都有一座水塔的形式,讓環境更加美觀。
社區還有三樓的屋頂空中花園、自己的污水處理場、衛生下水道、幼稚園、加油站、地下室的市場甚至派出所,從當時的角度來看,都算是思考周密、有整體社區功能思維、非常前衛的社區建築。
歷經近50年歲月的考驗,我們驚覺它的都市更新的理念竟遠比目前臺北市都市更新的理念更進步。歷經近五十年,華江整宅仍然有一些小違規,但基本上仍然完好如初。雖然建築外觀上也許不夠新穎,但卻比許多現代建築還持久,外牆磁磚、地板、樑柱等等沒有剝落毀損。

※ 50%的公設比、連通的二樓騎樓:
高老師說華江社區公設比是百分之50,這在當時算是非常進步,現在許多社區都做不到這樣。
一般騎樓只會在一樓,這裡卻提高到二樓。小朋友可以在二樓騎樓奔跑騎單車,不用擔心巷道裡奔出機、汽車。這創新形式也讓社區的採光充足,通風也更良好。騎樓的光影變化也更魔幻多樣貌,也吸引很多外拍族、廣告、電影、電視。音樂錄影帶來這取景。

※ 主動脈、靜脈血管的樓梯設計,神祕空中花園:
整建住宅有八種樓梯,120座,就像主動脈丶靜脈血管,迷宮般的密布,高老師還提醒千萬要跟上,否則就會迷路。
挑高的一樓設計,是讓一樓可以開店營業,樓中樓般可以當做住家。穿上騎樓相連的二樓後,還有密徑般小樓梯,通往三樓像是神祕的空中花園。當時的巧思是讓每家住戶留有和鄰居互動打交道的空間設計。
柯P市府原來打算拆除華江社區的天橋,後來經過高老師及社區民眾抗爭後,計劃似乎已經停止。幸好停止,否則就是一個災難。

※ 華江社區,值得台北都更學習:
華江社區整建是一個被遺忘的台北市50年前都市更新的案例,而且是台灣上一代六大建築名家合力的大作,他們的設計理念迄今仍然歷久彌新。而當時的建築品質迄今仍然值得肯定。我們的確要向高玉樹前市長及六大建築師致上敬意。
這是台灣戰後難得的好作品,值得建築、社區規劃、都市計劃者重視其規劃理念,並成為傳承學習的範例。作為台北市長參選人,我認為台北市目前的都更,從日本的法制來看,其實是不夠格稱為都更,其實祇能算是集合住宅的整建而已。而目前的華江社區的社區機能、公共空間的友善都遠比目前的都更好太多了。我們認為台北市的都市更新至少應該華江社區的規劃理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