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4日 星期一

醫者之歌


[2006心情故事] 2006-09-04 00:00 瀏覽人次(632)




台灣日據時期,醫術是日本容許台灣人繼續深造之極少數受教機會,尤其早期衛生條件不佳,百姓罹患疾病之普遍性愈益嚴重,因而醫師對於台灣人而言,是既有機會受高等教育、維持生計,及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之高道德職業。


如同1997年獲頒「醫療奉獻獎」之王金河醫師,早年自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北門服務,因緣際會受到謝緯醫師及基督教芥菜種會感召,自1960年主持專為收容烏腳病患者之「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為不慎飲用含砷量過高深層地下水之烏腳病患者診療,一「撩」下去就是幾十年,1977年將主要工作轉移予省政府所成立之烏腳病防治中心,但仍持續照顧病患直至1984年北門免費診所才完全停辦。而王金河醫師則持續行醫服務至1996年,始結束其歷時50年之行醫生涯 。





現年91歲髮蒼蒼、眼茫茫之王金河醫師,過去無私地奉獻免費為烏腳病患者問診醫療,其醫德與博愛精神感動了許多人,煥智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台南縣能有這麼一位足以媲美史懷哲及泰瑞沙修女之完人典範,確是台南縣的驕傲;因而縣府現正規劃於其位處北門鄉永隆村之舊「金河診所」,籌設「王金河醫療歷史館」。這棟百年歷史建築,是治療烏腳病患者之起源地,亦是義診精神之延續與人性光輝之見證。





醫師存在的價值,不盡然是從治癒疑難雜症的角度來看,也得以從疾病預防與維持生命力的意義來看。從王金河醫師、謝緯醫師與烏腳病患者間之奮戰,我們了解到人類身體健康與環境生態息息相關,輕忽其中一個環結,將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疾病衍生之根源,仰賴眾多人一再深入研究尋出解決之道,及時挽救患者之寶貴性命,甚至杜絕病源,是身為良醫者不為營利僅為維護群體健康的心願。





煥智一路行來,看到眾多仁心仁術的醫師,與患者之病症苦鬥,行有餘力則將心力投身於公益事業,造福人群。其中王金河醫師當然是指標型人物,但其實在台南縣也有許多像王醫師者懸壺濟世,而於坊間傳為美談。各位如能細讀此冊「台南縣醫師公會六十週年紀念專書」,從「承啟珠璣—理監事文集」至「粲然豐收—資深醫師列傳」篇章中,感人事蹟將一椿樁、一件件地浮現眼前。





每個人生命的終了,必須真正面對地或不是旁人不捨的容顏,而是內心反覆的詰問:「這一生我做了些什麼?是否已了無遺憾?」感謝周邊視病如親的良醫,讓我們面對這一刻的時間往後延長了許久。他們的熱忱、仁愛與醫術,如同一首美妙的歌,譜出了他們人生的真、善、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