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9日 星期二

全民植樹、美化家園—百萬棵樹的願望


省道與縣道如果是都市的重要血脈,那麼行道樹就如同一個地方的門面,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生氣蓬勃的源頭。為因應工業化的迅速發展,道路不斷拓寬,實用性遠高過於美觀性,但高度開發,在某種程度上亦奪走了人類原本擁有的寶貴資源。例如我以前在台北工作時,對家鄉的印象是大片的海與滿山遍野的樹,但回鄉以後卻發現許多大樹已遭砍伐,遍地綠蔭的印象竟難以印證。


我們欣見城市的繁榮,但經濟的發展是否代表人但不再能與綠蔭為伍,與海洋為伴?奇怪的是,人明明渴望天地間僅存的曠野、森林的芬多精與海洋的鹹味,每每到了假日大伙一窩蜂的往陽明山、往墾丁擠,如同擠沙丁魚般大排長龍,對於居住其間的在地人來說常常笑罵那些人是瘋子,塞車塞得呼天搶地,但一到假日還是忍不住驅車而來。既然我們的心靈渴望擁抱自然,為什麼不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在建築與街道之間,創造一片片屬於我們的綠蔭?

長久以來,植樹是工程的附屬,但並未被政府部門充分重視,所分配的人力亦明顯不足,倘若鄉鎮市公所能夠扮演綠美化的火車頭,從村里、社區到家戶全員動起來,找到社區的特色與美麗,融入創意與設計,從一條道路的尊嚴開始,營造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尊嚴。

以前,政府補助社區的綠美化工作,常只是增加許多硬體設施,反倒壓擠到應有的綠蔭空間,對於社區營造的目的性而言,根本是本末倒置的作為;如能將這些補助款應用到真正能達到綠美化效益的地方,或者鼓勵一些有意願動腦筋改善社會環境的民眾共同來參與,豈不是顯得更有意義?

從道路到國有地,從縣有地到閒置空間甚至私人棄置地的綠美化,是一場千里植樹的長期奮戰,尤其公有與私有閒置空地,雜草叢生、蚊蠅紛飛、鼠蛇竄行,紊亂與破敗的景象撕裂了對城鄉的美麗觀感。目前縣轄內10條省道、12條縣道及273條鄉道縱橫交錯,道路拓?後遺留的綠帶空間不足,尤其像台1線、台17線、19線及?20線,近幾年觀光的繁盛發展,遊客愈來愈多,但南台灣天氣燠熱,綠樹遮蔭的能量不足,整個空間亦無塑造城鄉風貌的概念,與歐洲的景觀比較起來,台灣實在很難激發外國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因而,縣府首先推出的「全民植樹、美化家園運動」,即是期望藉由開放全民認養與居民自動自發種樹的精神,在各縣市財政困窘的狀況下,集結小眾的力量,作出劃時代的大事。其中並建構一網上心得交流平台,開闢樹醫專欄並延聘植栽顧問,由政府、民間與學者專家,在三年內一起在南瀛種滿百萬棵樹。

假如我們能夠達到一定的成果,更期望能將這個經驗推廣至全國,讓台灣在這個寸土寸金的文明社會,不再是一個完全被柏油、水泥牆包圍的地方,而能成為一個令人驚豔的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