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8日 星期一

南瀛學


[2007生活札記] 2007-01-08 09:48 瀏覽人次(746)



日前受真理大學麻豆校區語文學院之邀,赴該校講述南瀛學的課程,如果從嚴肅的學術角度來看南瀛學,必須是有組織、有系統、有方法地深入研究的一門學問,因而與其說「南瀛學」如今已形成一家之學,無寧說是我及一群同好者有興趣者及值得研究探索的標的。



我對這門學問有著本能上的嗜好,從離家北上求學、就業,至再度回到家鄉已邁入第16年,對於這個地方一直有相當濃厚的興趣,背後也總有很強的驅動力期待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同真理大學所在處,從300年前到如今的存在空間變化,或許即能探討一部倒風內海的變遷史。



我們去(95)年12月31日,假舊佳里糖廠辦公大樓舉行「南瀛研究資料館」開幕典禮,算是我個人及縣府同仁推動南瀛學的最新重點計畫之一,期作為南瀛學研究的根據地。過去在2003年4月成立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並以當初紀念母親而成立之「財團法人愛鄉文教基金會」,於2004年起設置「紀念蘇添水先生南瀛學研究碩博士論文獎學金」,鼓勵國內碩、博士生一同涉獵南瀛這塊台灣最早開發之地。






此外,目前我們更積極籌設台南縣級博物館,將來冀望能串聯縣內幾個重要博物館,諸如鹽博館、顏水龍紀念館、天文教育園區、蕭壟文化園區、麻豆水堀頭史蹟文化園區及總爺藝文中心合併規劃台南縣博物館之旅,讓大家有機會徹底認識台南縣。而對於縣內珍貴考古遺址之挖掘、保存與推廣更是不遺餘力。例如南科考古遺址、左鎮菜寮化石館、麻豆水堀頭史蹟文化園區,及新近挖掘位於東西向快速道路北門、玉井線之西寮遺址等。關於南瀛探索研究的範圍,台江內海及倒風內海的變遷益顯重要,例如於麻豆水堀頭所掘出之古碼頭遺址,是整個倒風內海發展史的關鍵;見證了麻豆地區河港沒落、港口喪失貿易功能而恢復到農耕的時代。在台灣每個地方所發現的遺址都有其特色,隨著麻豆地區二個重要遺址:西寮遺址及水堀頭史蹟文化園區的文物陸續出土,更加證實台南縣是台灣之早期發源地。






而在2007年,在南瀛學研究上,我們將推動重新找尋鄭成功登陸地的尋根研究。因為過去大家對荷蘭文獻了解非常有限,現隨著史料及雜記先後出土,記載著昔日鄭成功之登陸地點即台江內海烏松溪,表述當時鄭成功曾率領部隊進入烏松溪口,並派員勘察敵情。但台灣學術圈對於這塊土地的認識,其實還是相當陌生;現位於台南縣永康市鹽洲的鄭成功墓園,現只餘留在小小的角落的一塊紀念碑,雖然據說裡面僅遺留下衣冠塚,但該墓園冥冥中其實更接近於鄭登陸台灣的歷史的原點,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及遺址。所以今(2007)年1月10日下午02:30台南縣政府的員工月會,也將邀請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翁佳音先生前來分享其對明鄭時期之相關觀點。






我最近在閱讀的一本書《閩南人的海上日記》,在殖民的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佔據菲律賓,稱漢人為「生理人」,就是閩南人生意人的發音,而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我看到同樣發生大屠殺的模式,同樣的悲劇重演,人們從歷史中究竟能否學習到有益於社會推展的經驗,更形相當重要;歷史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地在告訴我們一些教訓。






在全球網路科技傳播的時代,已然解決了地域上的距離,例如在雪梨舉辦的跨年晚會,透過視訊即得以同步傳播至世界各地。面對一個全球化時代,無論求學、生活,其實都受到全球化的制約。像以前紡織業、PC、筆記型電腦,在幾年前還是很尖端的技術,現在逐漸淹沒在新興科技行業裡。全球化的腳程太快,快得都研究不完。因而如何研究過去,作新舊間的對照,找尋產業的出路是一項艱困的挑戰;唯有通過考驗的,才是未來產業的巨人。大家必然得要尋求「特色競爭」,有個性、有特色變得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與長處,才能與別人作出區隔。






在全球化過程裡,我們尤其不能忽略一些基本問題,像縣府在推的「清潔、秩序、綠美化運動」及「清淨河川運動」,每人一個小小的動作即能幫助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麗。我們不斷自詡是個先進國家,但如沒有林蔭大道、沒有清淨河川也是個恥辱。






世界已經進入到數位影像的時代,每個人都能變成個人製作人,期許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精彩人生的最佳導演,同時紀錄下腳下這片土地的動人點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