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耆老話南瀛



「南瀛文化探源-耆老話南瀛」31鄉鎮市影像紀錄片,自2007年起分三個階段進行拍攝,除各鄉鎮市的特色外,還包括地理變遷到歷史發源、產業和產物、宗教民俗與藝陣,透過耆老訴說在地故事,以影像紀錄方式保存下來。

由姜玫如、黃淑梅以及施良達三位導演所執行的這項歷經3年的長期計畫,每個鄉鎮市所拍攝的母帶都超過數百分鐘,最後經過剪輯呈現出來的每個鄉鎮市僅約30分鐘,然而事前所花費的時間、精神以及箇中的艱辛是旁人難以想像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程中所有鄉鎮市公所的同仁皆提供許多協助,諸如提供地方耆老的名單、協助聯繫事項等,此外,許多耆老願意空出時間,坐下來把這些老故事告訴我們,才使這項計畫得以順利完成。

這一代的耆老正是時代劇烈變遷的見證者,從依靠步行的那個年代演變至今不僅有腳踏車、機車、轎車,甚至還有最快速的高鐵的年代,這段經歷是許多現代年輕人所不知道的。

很多在地的故事,因為沒有傳承下來,隨著耆老凋零而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是相當令人惋惜的事。

我在當立委的時候,曾經和家族中的堂兄一起將我們全庄的族譜整理起來,一方面完成了父親的遺願,一方面也將這些寶貴的資料保存下來;此外,民國88年,我 們請來東山吉貝耍部落的尪儀李仁記等族人教導牽曲、祭典儀式,恢復中斷已久的北頭洋夜祭活動,2年後李仁記尪儀就過世了,若是再晚幾年或許就找不到像李仁 記尪儀這樣熟悉夜祭的耆老了。

我們有許多文化的傳承,若是沒有把握時間,很可能就會成為斷層,幸而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過去用文字做紀錄,現在可以運用更好的設備,用數位影像做紀錄,讓寶貴的歷史資料得以妥善保存。

今年12月25日台南縣市正式合併升格為直轄市,這些歷史的保存更具劃時代的意義,目前我們文化處及民政處正積極籌備成立「台南縣自治史博物館」事宜,這些耆老的訪談資料就是寶貴的典藏,也將是未來博物館對外展示的基礎。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重返台南縣自治史的時光隧道



今年12月25日台南縣市正式合併升格後,自民國35年1月7日成立,歷經10位縣長及12位議長,走過64年的地方自治體—台南縣正式進入歷史。

從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由日本手中接收台灣,到11月重新劃分行政區,翌年1月台南縣政府正式成立,民國39年9月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將雲 林、嘉義從「台南縣」分出,後來所轄之學甲鄉在民國57年升格為鎮、新營和永康分別於民國70年及民國82年升格為市,今日台南縣的轄域底定。

這段寶貴的地方自治發展歷史,在這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的前夕,我們深感有保存並將之呈獻給大眾瞭解的必要性,同時也是為我們的下一代留下珍貴史料的使命感, 我們縣府文化處及民政處正積極投入籌備工作,預計今年10月舉辦「台南縣回顧展」及系列回顧座談會,並配合出版專書及影音記錄,以為台南縣留下最好的禮 物。

文化處葉澤山處長與我們分享收集自治史資料的過程中所發現的趣事,例如長期以來大眾都覺得台南縣政府所在地—新營市在台南縣轄域中偏北,其實是有其歷史因 素的,因為民國34年11月時所劃分的「台南縣」其轄域包括現今的嘉義、雲林,因此當時的縣治所在地—新營位置適中,然而在民國39年9月重新調整行政區 域後,將嘉義、雲林從「台南縣」分出,以致於縣治所在地在現今的「台南縣」轄域中偏北之因。

在收集這64年的台南縣自治史資料的過程中,我們所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照片不足」,因此我們文化處也特別向大眾徵求老照片,希望大家能提供我們民國 35年至今的地方重大建設的老照片,讓我們以掃瞄或其他方式將老照片收集起來,讓「台南縣回顧展」更加豐富精彩!歡迎有意願的朋友與我們文化處博物館科聯 繫(TEL:06-6322231轉3741或3742 )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巧宛然劇團巡迴義演



台北市平等國小「巧宛然掌中劇團」自民國77年(1988年)3月11日成立至今,先後聘請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及嫡傳弟子指導,是一個全部由小學 生表演的布袋戲團。

「巧宛然掌中劇團」長期深耕台灣傳統布袋戲文化,更進一步以巡迴演出方式將傳統文化介紹給更多民眾瞭解。

台灣於去年暑假發生八八水災,當時「西班牙Per  Poc偶劇團」正好在台灣與市立交響樂團合作音樂木偶劇,當時平等國小「巧宛然」成員也與西班牙藝術家們進行1場東西方偶戲的交流會。 .



在得知「巧宛然掌中劇團」發願要前往災區巡迴義演,西班牙Per  Poc偶劇團主動提出前來參與演出的意願,也因此促成今日在佳里蕭壟文化園區的精彩演出。  

巧宛然掌中劇團的「火雲洞」劇碼從配樂、口白到木偶都是平等國小的小朋友獨力演出,足見他們紮實的訓練功夫;西班牙Per  Poc偶劇團的「Fragments-小小的和平」,不僅與現場互動良好,活靈活現的肢體語言更讓人驚豔,出彩精湛的演出讓大小朋友都讚不絕口!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台灣鹽業生態文化村



晴朗炎熱的夏天,沿途是魚塭、瓦舍,空氣中還有鹹鹹的海水味,這裡是七股鄉,也是我的家,身為鹽分地帶的子弟,對於七股鄉總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感。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因為晴天多、陽光強,適宜曬鹽,七股鄉是台灣鹽業發展中相當重要的地區,台灣傳統的曬鹽方法採「天日曬鹽」,靠強風、烈日、高溫,將海 水中的大量水分蒸發掉,最後收鹽。

鹽光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8年,由台鹽退休或離業之鹽務人員與鹽工共同組成,除了籌建台灣第一座鹽業博物館外,原計畫籌建台灣鹽業生態文化園區,後來因 為台鹽民營化而中斷。



台灣傳統曬鹽產業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僅供應台灣地區甚至外銷國外賺取外匯,維繫台灣經濟發展,自1665年至2002年結 束,這388年的白金歲月,見證著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與文化。  

如今的七股鹽場雖已不再曬鹽,但在鹽光文教基金會及當地朋友的努力下,「台灣鹽業生態文化村」已成為鹽業文化的傳承場域,將台灣鹽博物館正對面之台鹽公司 七股鹽場主管宿舍加以重新整修活化再利用,成為提供寄宿服務的「鹽鄉寒舍」,串連鹽山、台灣鹽博物館、台灣鹽樂活村、七股鹽田復曬區、鹽警碉堡、七股鹽場 辦公室、七股鹽場宿舍區與七股鹽場機關車庫等鹽業文化資產,讓所有遊客從清晨到黃昏,體驗不同風貌的七股之美。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2010 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領隊招募



自1996年起,每2年舉辦1次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已走過14年的歲月,來自世界各國民俗音樂、舞蹈團至台南縣鄉鎮巡迴演出,透過藝術無國 界,讓更多喜愛藝術文化的縣民共襄盛舉,促進國際交流、拓展國際視野。

今年第7屆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將於10月9日至10月17日登場,將有來自日本、白俄羅斯、波藍、馬其頓、斯落伐克、比利時、墨西哥、美國、印度、印尼、 義大利等11個國家共12個國際團隊前來台南縣巡迴演出,可說是台灣藝文界的一大盛事。

為了讓今年的「2010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能夠給予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早在半年前就開始進行規劃,而協辦的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的同學們更運用現在 最熱門的Facebook網站成立專屬頁面進行宣傳,加入年輕學子的創意思維,今年的國際民俗藝術節更是精彩可期!

來自各國的表演團體來到台南縣,居中聯繫的領隊相當重要,不僅需成為主辦單位與國際團隊的聯繫窗口,更要在藝術節活動期間,24小時貼身協助團隊成員在台 生活的疑難雜症,而面對繁多的表演行程中,每到一處表演場地所需的舞台溝通、節目協調、臨場應變等,在在考驗領隊的能耐。

自2005年起我們開始對外招募領隊,當年曾擔任日本團領隊的蔡叔靜小姐與我們分享他擔任領隊的經驗,不僅讓他的視野更寬廣,也讓他進入職場後,比起同齡 的人處理事情更能面面俱到、考慮周詳,今年他更是特地請了年假來投入領隊工作。

歡迎年滿18歲以上的大專院校在學學生或曾擔任南瀛藝術節領隊,具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任一語言專長的朋友加入我們「2010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 領隊的行列。

詳細招募辦法及資格請上活動網站:

http://97www.tnc.gov.tw/news/index-1.php?m=&m1=3&m2=12&id=796

http://nanying2010.pixnet.net/blog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麻豆古港古航道重現




大概在十幾年前,我是第1任立委任內時,曾經和劉益昌、吳密察幾位在歷史文化領域相當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來到麻豆水堀頭,當時大家看到這座古碼頭時, 心裡都受到極大的震撼,實在很難想像現在我們完全看不到海的麻豆,以前竟然是倒風內海的港口,僅留下古碼頭見證這段歷史,怎不令人興起滄海桑田之感?
早期麻豆原本臨海,是八掌溪與灣裡溪之間倒風內海的港口,在14、15世紀時,已有中國漁民及商人前來進行貿易交流,直到19世紀陸化情形越趨明顯,麻豆 地區海岸線逐漸北移,因而失去港口功能。

麻豆水堀頭除了有歷史文化上意義的古碼頭和古航道外,此處的「龍池」、「鳳池」亦是當地頗具神秘宗教色彩的信仰中心,為保存深具歷史文化意義的遺跡,並重 現麻豆港風貌及港埠情境,我們自93年下旬開始推動「麻豆古港文化園區計畫」。

97年園區落成時相鄰的致遠管理學院即主動認養園區並主動管理維護,園區中有一棟外型相當特殊的建築物,是未來將展示此區出土考古文物的「麻豆古港文物 館」。

根據劉益昌教授的考古調查結果,麻豆古港古航道約有800多公尺,目前復育古航道第一階段為170公尺左右,但因該水域屬總爺大排,為解決水質問題,我們 已在今年度編列1100萬進行水質改善的工程,屆時會租用致遠管理學院東邊的台糖土地建置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航道復育工程。

今天見到航道重現,不僅是歷史與現代的對話,我們更期許在不久的未來,古航道能成為學校水上運動訓練中心,一般人的水上休閒場所,賦予這個歷史園區嶄新的 風貌。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319 史豔文演透透




說到「雲州大儒俠--史豔文」,相信是很多人共同的回憶,尤其是我們這些4、5年級生,還記得小時候,在那個電視還不是很普遍的年代,一個庄頭不過就2、 3部電視,每逢布袋戲開演時,街頭巷尾大家全來報到,就是要看史豔文!
「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在台灣的電視史上還曾創過收視率超過90%的紀錄,從民國59年開播後,其中也曾經歷過禁演的日子,可以說是見證過台灣一段戒嚴 的歷史,同時,也陪著我們走過童年,成為童年生活中一段美麗的回憶。

還記得在台北準備律師考試時,每到中午就趕快跑到鄰近的自助餐店,吃著午飯準時收看史豔文,看完後再回去繼續讀書,一直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今年史豔文已經40歲了,從黃俊雄、黃文澤到今日第三代傳人黃立綱,我們看到他們在堅持傳統的同時,更加入了現代化的新元素,更能引起新世代年輕人的共 鳴,我想這也是「雲州大儒俠--史豔文」能持續至今仍舊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

今年「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將開始「史豔文319鄉鎮演透透」的活動,4月25日(日)下午6點將於佳里國小、5月1日(六)下午6點將於歸仁仁壽宮演 出,歡迎所有喜歡史豔文的朋友不要錯過!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新化演藝廳落成




新化舊名大目降,早年為西拉雅平埔族聚落,「大目降」在西拉雅語中有為「山林之地」的意思,至民國35年改稱「新化鎮」。
新化鎮在藝文界的前輩努力下,不僅文風鼎盛,在保存歷史古物方面亦有極出色的成果,例如新化老街的巴落克式建築、街役場、楊逵文學館等,不僅表現出對歷史 建物的慎重態度,亦可看出新化鎮民對文化保存的重視及熱情。

「新化演藝廳」位於鎮公所、圖書館斜對面,前後緊鄰著國中小學,腹地極為寬敞,自92年興建以來,在縣政府經費的挹注及各界期盼協助之下終於落成,即將於 4月24、25日(週六、週日)舉行啟用典禮。

「新化演藝廳」的落成不僅是地方一大盛事,更是繼新營區「台南縣立文化中心」、新豐區「龍崎藝文中心」、曾文區「總爺藝文中心」、北門區「蕭壟文化園區」 後,台南縣五大行政區藝文中心最後一塊版圖的完成。



在「新化演藝廳」興建期間,我也曾多次前往視察,發現新化國中、新化國小及演藝廳之間的空間可以串聯在一起,在國中小校園開放,更進一步請專家針對植栽及 空間做整體規劃,將此處打造成為結合藝文及休閒的公園區。

此外,未來還可以從此處向外延伸,將虎頭埤風景區、大坑休閒農場及新化林場這片大台南的後花園,讓民眾假日可以來一趟藝文觀光、運動休閒之旅!

4月24日(週六)有奇美曼陀林樂團及新化國中管樂團的演出,4月27日(週日)則有『來自地中海』西班牙第三大城瓦倫西亞與台灣南瀛交流音樂會,國際級 水準的精采演出。

民眾可以向新化鎮公所及楊逵文學館索票,以居住在新化區各鄉鎮的民眾為優先,演奏會當天將在戶外搭建大型液晶電視螢幕,同步播出實況,讓無法入內的民眾也 能盡情享受這場音樂的饗宴。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人來蜂、炸出虎年好福氣



一年一度的鹽水元宵蜂炮活動將於27日(六)、28日(日)熱鬧登場,每年元宵節向來吸引許多國內外朋友前來鹽水體驗刺激的犁蜂炮活動,今年從26日開始即有一系列精彩的活動,不僅在武廟路及北門路上有許多特色攤位,上午更將推出第一屆兩岸紫砂壺文化交流暨全國養壺比賽。



26日晚上7時更將有駐外使節團將前來鹽水國中操場實地體驗一下犁蜂炮的滋味,我也將與縣府一級主管一起下場犁蜂炮!

在傳統的鹽水習俗中,在元宵節請關帝爺出巡,並施放煙火助陣,是為了掃除瘟疫,這個從清朝時流傳下來的風俗,雖然在今日醫藥發達的時代,已不再有掃除瘟疫 的必要,但元宵蜂炮已成為鹽水人重要的傳統活動,藉由關帝爺出巡及蜂炮施放,掃除厄運、迎向新的一年,這個走過百年的老鎮,見證了港口沒落、滄海桑田,不 變的,是對傳統的堅持與愛護。



鹽水蜂炮的魅力在於如蜜蜂傾巢而出的炮火,在夜色中交織出一張炫金色的網,伴隨著咻咻咻的聲音,那種聲光效果十足的刺激感,甚至親身感受到蜂炮穿過耳邊、打在身上的感覺,沒有實地感受過的人不會了解,而實際感受過的人,明年還會再來。



為了讓來自各地的好朋友能玩得放心,縣府消防局嚴格把關,對每一座炮城進行檢查,不可使用塑膠頭的煙火,也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準備安全裝備,頭帶全罩式 安全帽,配戴棉質口罩,身穿棉質外衣或夾克、棉質牛仔褲、棉質手套、布鞋,並以毛巾圍住脖子,安全準備才能讓大家安全回家。



此外,鹽水鎮還有一項特別的傳統藝術—水仙花雕,早期台灣移民來自閩南漳州一帶,將家鄉「水仙花會」習俗帶到台灣,水仙花雕藝術目前僅台南一帶還保存下 來,其他地區多已失傳;很難想像外表完全看不出差別的水仙花球莖,在師傅的巧手下,僅是輕描淡寫劃上幾刀,成長之後竟能呈現不同的姿態,甚至還可以呈現出 動物的模樣,相當別緻。



再者,今年鹽水農會將鹽水鎮三大特產「蜂炮、意麵、蕃茄」中的「意麵」及「蕃茄」結合,製作出營養又美味的「養生意麵」,元宵節期間也將舉辦品嚐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來到鹽水的朋友一定會發現鹽水有一個很大的改變,那就是我們的月津港整治計畫已有相當好的成果,以往滿是布袋蓮的水道,經過改善當地排 水系統、設置小型淨水廠,並進行橋南老街與生態公園公1、公17之整體景觀規劃與改造計畫後,展現出一番新風貌,平日更是民眾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今年從2月12日至2月28日我們規劃「人來蜂-2010月津港迎春燈會」,以鹽水鎮月津港生態公園、橋南老街、王爺巷及八角樓戶外廣場為展區裝置14座造型特殊,有文化創意元素的藝術花燈,藉由光影藝術,讓夜晚的月津港更增添了浪漫的氣息。

另外,為使民眾更加瞭解鹽水鎮的歷史文化,觀光旅遊處與月津文史發展協會結合,設計了一日遊套裝旅遊行程,帶領民眾走訪鹽水鎮民勝古蹟與各地觀光景點,歡迎有興趣的各地遊客善加利用。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暌違百年的古香路





         早年先民渡海來台,必須渡過險惡的黑水溝,在沒有天氣預報及導航技術的情形下,俗話說「行船討海三分命」,面對海上航行的不安,航海之神—媽祖成為渡海移民心靈的依靠,人們便將媽祖的神像和香火,供奉在船上,以求行船平安,於是媽祖信仰逐漸成為台灣民間重要的信仰。

         鹽水古名「月津港」,同時也曾是運輸的港口,鹽水月港護庇宮媽祖從1623年建廟至今已有388年的歷史,是鹽水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而新港奉天宮媽祖從諸羅縣時代開始至今已有390年悠久歷史,可說是台灣的開臺媽祖。





        鹽水鎮古稱月津港,是當時倒風內海的港口,也是歷史的古路,在台一線路段還沒開通前,不僅是古早的縱貫路,也是媽祖會香路線,今年新港奉天宮舉辦的「第一屆山海遊香迎媽祖活動」,來到鹽水月港護庇宮會香,將中斷了百年的古香路重新連接起來,深具歷史意義。  

        也因為是暌違了百年的盛事,沿途信眾擺設香案、燃放鞭炮迎接,熱切期盼的心情,也使得媽祖聖駕鑾轎隊伍比預定時間慢了1個多小時才抵達。







         在接過「報馬仔」手中象徵長長久久與平安的豬腳與韭菜後,我們以虔誠的心抬著開基媽祖鑾轎從橋南老街繞行經月津橋,抵達月港護庇宮,現場更吸引了許多信眾 共同見證這歷史性一刻,我們共同期盼這次的「姊妹會香」能再次牽起新港奉天宮及月港護庇宮的情誼,將這條古香路繼續傳承下去!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電音三太子擂台邀請賽






        新營市太子宮主祀中壇元帥太子爺,亦是全台灣信奉太子爺的信仰中心,近幾年結合傳統信仰及現代舞曲的「電音三太子」相當受歡迎,尤其是去年高雄世運躍上國際舞台,今年美國花車大遊行,中華航空公司更是以「哪吒三太子」為主題,吸引國際注目。

        今年太子宮在王?彰主委的領導下,決定於2月27號、28號(農曆正月14日、15日)兩天舉行「第一屆全國電音三太子創意競技擂台邀請賽」,向全台灣的 民俗技藝團體廣發英雄帖,邀請全國的電音三太子來新營市太子宮,在太子爺面前來一場擂台競技,讓民眾更深入了解活潑熱鬧的廟會陣頭文化。

        在今天的記者會中,來自「九天民俗技藝團」的電音三太子帶領著我們一起熱舞,雖然剛開始有點手忙腳亂,但是後來也被他們的活潑熱情所感染,大家一起隨著音樂搖擺,相當有趣!

        這回的活動,不但獎品很豐富,除由專業評審評選前三名,還編列「服裝表現獎」、「最佳默契獎」、「表現創意獎」、「最佳潛力獎」、「哪吒太子獎」以及由現場民眾參與票選的「最佳人氣獎」等豐富獎項。

        獲得第一名殊榮的隊伍,將有獎金10萬元及冠軍錦標旗,並享有當其獲邀演出,行經新營太子宮,太子宮還將免費提供住宿,並由專人導引、將該廟主神奉請入主殿;而參與最佳人氣獎投票的民眾,可參加摸彩活動,有機會獲得42吋液晶電視喔!

        欲報名參加者,請至新營市太子宮或電音三太子活動網頁中報名,詳情請洽新營太子宮曾文貞,066524038或0933343461。

今年春節,台南縣相當熱鬧,不只有電音三太子比賽,還有鹽水蜂炮,以及月津港迎春燈會,歡迎大家全家一起來重新認識台南縣!





「老牛的家」給老耕牛溫暖的家





         在台灣的農業發展史上,耕牛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農民不可或缺的好伙伴,為了感念耕牛的功勞及苦勞,許多農民是不吃牛肉的。

 

         近年來,因為時代變遷,機械化讓農業更加進步、農民朋友也能更事半功倍,然而卻也造成了耕牛嚴重凋零。

         如今台南縣僅剩161個農戶飼養218頭耕牛,若未來不有效加以保存,恐怕我們下一代子孫都無法親眼見證這段歷史,這對於以農為根的農業大縣而言,這不僅是文化資產有形的損失,更是傳統精神一種無形的遺忘。

         因此縣府在德元埤荷蘭村旁,向台糖公司承租約2公頃的土地,為老耕牛蓋新厝,一方面希望拋磚引玉,邀請大家共同發揮人道精神,讓辛苦一生的老牛免於被宰殺的命運,給牠們一個能夠安養天年的家。

         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此保存台灣農村社會樸實、重感情的傳統美德,未來更將陸續結合更多早年農村社會的文物,不僅止於展示,更兼具教育、觀光功能,民眾可以 來此體驗傳統農村文化,更可清楚了解老牛過去堅毅憨厚、奮鬥辛勞的歷史,讓傳統農業社會的精神與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歡迎全國民眾在春節假期到德元埤荷蘭村、老牛之家走春,同時縣府也設有「老牛的家」專戶,戶名:老牛的家社會資源贊助專戶,帳號為 028038003286,用以贊助安養老牛的相關費用,縣府也將雇用專業人士就近照顧牛隻,誠摯邀請社會大眾發揮愛心,為台灣耕牛文化保存共盡一份心力。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虎年福氣、給你福氣





        2010年是大台南元年,在地方自治史上,是台南縣的最後一年,99年12月25日後,台南縣市將正式升格成為直轄市。

        在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農曆新年,縣府特別限量製作深具紀念意義、象徵福氣的大台南元年春聯以及紅包各5,000份,由台南縣在地藝術創作家--書法大師梁夢以及鄉土詩人作家白聆共同設計,且材質都經過特別處理,可以長期保存。







         限量的大台南元年春聯,題有「虎年福氣」四個大字,以此代表台語發音的「給你福氣」;「福虎生豐、台南躍升」紅包上則印有古地圖及合併後的大台南地圖,今昔對照,更具典藏價值。

春節期間將在縣內各大景點免費贈送給大台南地區的民眾,歡迎大家來典藏台南縣!




     「虎年福氣」春聯贈送地點及時間如下:(數量有限、贈完即止)  
           2/7(日)上午9:30 德元埤荷蘭村開園典禮
           2/7(日)上午10:30 蕭壟文化園區「行業神明展」開展典禮
           2/12(六)下午07:00 鹽水鎮月津港「迎春燈會」點燈典禮

自2月9日起:縣內10分局、175派出所、31鄉鎮市公所、戶政事務所、圖書館、衛生所、8地政事務所、文化中心、蕭壟文化園區、總爺藝文中心、菜寮化石館及南區服務中心
     「福虎生豐、台南躍升」紅包贈送地點及時間請注意縣府網站最新資訊(http://www.tainan.gov.tw/cht/index/index.aspx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西拉雅原住民認定聲請大法官釋憲

        平埔原住民,早在漢人來到台灣拓墾之前,就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由於語言文化的不同,被稱為「番」,而與高山原住民不同的是,平埔原住民居住在平地且長期與漢人交流通婚,在日治時期又被稱為「熟番」,其中「西拉雅族」即是平埔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

        因為長期與漢人交流通婚,平埔族的文化及語言逐漸凋零,幸而近幾年來,在許多平埔族後裔的努力下,在自我認同及文化復振上已有相當可觀的成果,2008年 由萬益嘉、萬淑娟透過對「馬太福音」及新港語言的研究,加上比對「新港文書」現存契約書及部落耆老的口述紀錄,將沉寂三百多年的西拉雅語言還原,寫成「西 拉雅詞彙初探」乙書,可說是復興西拉雅文化的里程碑。

        台南縣政府自2005年即率先承認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並積極協助西拉雅族恢復原住民身份,令人振奮的是在2009年由縣府觀光旅遊處陳俊安處長在 研究了數千份公文後,發現了民國46年3月11日台灣省政府的公文函示,依據此函示認定西拉雅族擁有法定的原住民身份權,並受理日治時期種族「熟」之縣民 申請補登記為「平地原住民」。

        然而行政院原民會與內政部將戶政資訊系統民族登記別中的「其他」選項刪除,使西拉雅族登記無門,甚至在2009年7月24日原民會更大動作向行政院各部會 發函告示,西發雅族不具備法定原住民身份,並令台南縣各鄉鎮市戶政事務所停辦登記申請作業,但為維護西拉雅族原民權益,我們多方徵詢學者專家意見,決定針 對「熟」具備平地原住民身份合法性聲請大法官釋憲,並由中正大學黃俊杰教授擔綱撰寫釋憲聲請書,以期還給平埔原住民應有的原民身份權。

        過去一年中台南縣政府和西拉雅鄉親大家都非常努力爭取正名,雖未獲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同意,但已引起全國各界對平埔族正名的討論和支持,尤其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正式承認西拉雅族為台灣原住民族,讓各部落重新燃起了希望。

        除了基督教長老教會外,還有國際友人的支持,如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駐台代表胡浩德 (Menno Goedhart)十分佩服西拉雅族爭取正名的決心,更計畫在退休後在台南縣新化鎮租屋long stay。

        從聯合國憲章、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我們可以瞭解,尊重多元民族的文化、語言及生存權益是國際間共同的宣言,而澳大利亞政府在2008年正式向「失竊 的一代」公開道歉,更是以行動支持國際宣言的實際作為,台灣若是不正視平埔原住民權益,無疑是開倒車的行為,更遑論在國際間立足!

        台南縣政府及西拉雅族親提出釋憲聲請,不僅代表台灣族群運動越挫越勇、不屈不撓的堅定決心,更代表台灣以行動支持聯合國憲章及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精神,期待大法官能在族群認定上主持正義,還給平埔原住民應有的原民身份!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邂逅「十七世紀大航海的大台南」

        在微涼的冬末,來到孔廟旁的「台灣文學館」,這座日治時期台南州廳的辦公廳舍,在細細的雨絲襯托下,別有一番懷古幽情,在這裡傾聽諸位專家學者對「十七世紀大航海的大台南」的研究及見解,更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我們求學的年代,所學習的歷史與我們所生長的台灣歷史脫節,我們知道「福爾摩沙」是外國人對台灣最早的印象,但是有哪些人生活在台灣?他們的生活軌跡在台灣的歷史寫下什麼故事?我們不知道。

        不是我們不願意去了解,而是我們沒有管道去了解,我們的教育中缺少了這一塊,因此,我們僅能在一些口耳相傳的故事中略窺一二,但也僅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歷史。

        然而,這些歷史若是沒有好好加以整理、考據並系統地編寫出來,恐怕在過不了多久,隨著耆老凋零、史料逸失,將湮沒在歷史洪流中,不復存在,這是讓我們感到相當憂心的事。

        回到台南縣擔任縣長後,我們隨即開始著手將台南的歷史找回來,1999年結合多位文史工作者、專家及學校教師之力,集合豐富史料及鄉土踏查成果的「南瀛探索」專書付梓出版,2007年更將其精簡出版成為「認識南瀛」,提供了教師最佳的鄉土文化教材。

        今年寒假縣府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共同主辦之「十七世紀大航海的大台南」教師研習,限定150位名額在極短時間即報名額滿,三場次皆是如此,除了邀請的專家學 者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蕭瓊瑞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翁佳音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研究員等多位專家學者皆是於歷史文化研究極 為專精,我們亦可由此看出老師們對鄉土文化的關注及熱情,相信老師們回到學校後,將與學校同仁及學生分享這些寶貴的台灣歷史故事,為台灣鄉土教育持續紮 根、開展。

        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的評審過程中,我們所提出的「歷史文化古都」訴求,也曾被評審委員質疑,我們一一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台灣有沒有長毛象?台灣有沒 有犀牛?台灣最早的學校在哪裡?這幾年來我們在台灣歷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化為甜美的果實,在不被看好的過程中,不但獲得評審委員的青睞,最終脫穎而出!

        17世紀的台灣在大航海時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許多歷史文獻中皆有記載,可以說在當時台灣就已經出現在國際的歷史之中,因此如何保存、鑽研並有效運 用這些珍貴資料讓我們後代了解,並進一步向全世界行銷,發揮更多觀光效益,是我們責無旁貸必須要做的事。

        前一陣子我們提出的「重建熱蘭遮城計畫」、「府城老城區振興計畫」等,皆是從17世紀的台灣著眼,融合大航海時代的國際貿易交流及西拉雅平埔族的元素,重建台灣的歷史,使其充滿話題性與故事性,將有助於建立台灣自己具有獨特性的品牌,進而向全世界行銷!

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開闢南瀛學 點亮本土文化的光與熱

20091029-02
在這裡看見台灣之光

走訪台南縣的任何一個鄉鎮,所遇到的農夫、漁民、老師、店家老闆、民宿業者、公務員,他們另一個身份可能都是熱愛鄉土、不斷踏查地方歷史、紀錄產業文化的「文史工作者」。

台南縣政府編寫數百本「南瀛學研究叢書」,一步一腳印留下先民走過的痕跡,舉凡老街、吊橋、石敢當、戲院…等等,常民文化都羅列在內。

蘇煥智縣長認為台南是全台灣開發最早的地方,如果能妥善地保存歷史文化的特色與美麗,將是台灣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競爭力所在。

除了開闢南瀛學,蘇縣長設置「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設置「蘇添水獎學金」獎勵年輕學子研究南瀛學。台灣歷史文化的首都,從在地研究走向國際舞台。

催生南科史博館 6年奔走台灣5000年國寶終有典藏之家

20091028-05
隨著南科園區的動土,開發怪手挖掘出深埋在地底下的文化遺骸,也啟動了南科考古隊10多年來搶救遺址的歲月。南科園區出土遺址開啟台灣歷史考古新頁,目前搶救遺址已達60處,出土文化多達30萬件,其中還發現台灣最早的稻米、小米及狗遺骸,是台灣植物學、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史料,透過出土文物與在地歷史的交錯,也印證台南縣是台灣開拓史上最早的源頭。

6年爭取之路波折、漫長,蘇煥智縣長除了大聲疾呼的殷切期待,就是不斷的南北溝通、協商,歷經4任的行政院長,南科史博館終在96年由中央政府正式核定興建。南科史博館未來將保存土這片土地5000年來的歷史記憶,證明台南縣在台灣悠遠人文軌跡的重要地位

藝文活動 展現地方生命力

20091027-04
本土文化與國際接軌

台南縣這幾年來辦理多項大型藝文活動,例如世界糖果文化節、台灣設計博覽會、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亞太管樂節、台灣國際蘭展及鹽水蜂炮、七股觀光赤嘴園、南瀛兒童戲劇節、跨年晚會等等活動,讓更多人看見台南縣的活力與新意。

藉由這些活動,蘇煥智縣長希望讓年輕人感受希望與活力,參加人潮則可以活絡地方經濟。三屆的台灣設計博覽會,讓台南民眾有機會接觸到國際級的設計概念,帶來新的文化刺激,促進產品創意升級。

水水南瀛 埤塘再造

20091006-03
世界上許多美麗的國家級城市都從水岸開始,透過整治、修築水岸及打造親水空間,提供在地居民高品質的休憩場所,提升整體城市意象。台南縣內因地理及過去農業需求,水庫及埤塘眾多,形成嘉南平原特殊田野景觀,為了讓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美景不被荒廢埋沒,縣府針對縣內各特色水域,推動一系「埤塘改造計畫」,以創造「人文、綠意、美質」的生活空間。2009年,以追尋舊時老鹽水風光記憶為主題的「月津港風華再現」計劃,憑藉著「環境永續」、「歷史人文」等特色榮獲世界不動產聯合會頒發國家卓越建設獎-金質獎,顯示近年來蘇縣長主導眾多景觀計畫的執行,已獲民間社團及不動產業界相當之肯定。

空間美學 糖廠閒置空間再利用

20091025-06
空氣中彌漫著甜甜香味,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糖業曾經造就台灣經濟奇蹟,而如今,蔗糖文化凝聚了台灣人的情感,糖廠空間觸動了台灣人對土地的依戀。糖廠閒置空間再造,總爺糖廠成為總爺藝文中心、佳里糖廠變身為蕭壟文化園區,帶領我們重返甜蜜年代。
1998年台糖拆除象徵總爺糖廠的地標「煙囪」,展開廠區土地的標售,經當時仍任立委的蘇煥智與在地人士及麻豆公所、縣府文化局積極奔走,終讓總爺糖廠正式公告為古蹟。由於參與過這項行動,蘇煥智縣長擔任縣長後即構思如何經由古蹟的活化利用,彰顯在地文化,開始它做為麻豆人的後花園、曾文區文化生活圈、台灣藝術村及與國際接軌的使命。